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一.
名词解释:
1、文本:在英语中是原文、正文的意思,这里用来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文本具有由表及里的多层次的审美结构。
2、文学言语层面:内涵: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
3、文学形象层面:
内涵:读者在阅读文学言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像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
4.文学意蕴层:所谓文学意蕴层,是指本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属于本文结构的深层内容和意味。
5、哲学意味层:指通过具体事物对对宇宙人生的形而上的思考,即在诗意描绘中启发人产生对于人生、宇宙、生存等问题的思索、领悟。
6、审美意蕴层:是文学作品所唤起的审美愉悦感(形象引发的单纯的美感体验)。
对于美的感悟、体验:自然美、人生美、人性美
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重点:1、文学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人物性格。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重点:2特征性《化》:就是通过以具体、生动、独特外在形象所表现的丰富、深刻的内在本质。
3:典型环境:是充分体现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重点:4意境的定义: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像空间。它与文学典型一样,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5.
韵味无穷:指由艺术作品的物色、意味、情感、事件、风格、语言、体势等共同构成的美感效果。
6.
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有我之境,指感情比较直露,倾向比较鲜明的意境。无我之境并不是指作者不在意境画面中出现,而是指那种情感比较含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
7、重点:审美意象:就是充分表现审美理想的意象,是高级形象形态之一,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制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8、哲理:人类能够取得与自然的和谐却难以消除同类间的隔膜,并且无声地呼唤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互相信任、和谐融洽。
近期读完《三体》颇有感触,本来读完后便将置于书架之上不管。忽而想起自己经常提及的公式:输入-输出。输入即读书,输出是写作。决定酝酿一番,写出个子丑寅卯。
我想先解释两个概念,文学文本和文学作品。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即文学文本(literarytext)是指由作者创作出来有待于读者阅读的语言系统,而文学作品(literarywork)则是指已经被读者阅读并赋予特定意义的语言系统。
《三体》这套书于2017年10月7日在京东网上购得。如果它一直被置于书架之上,那么于我而言,它仅仅是文学文本。而近期作为读者的我读完之后,便有了我对它及创作者刘慈欣的一些理解和思考,那么《三体》便是我书架上的文学作品了。
可以说《三体》是一部叙述宏大的文学作品,表现在时间和空间上。时间跨度长达一千八百多万年,我们已知的人类文明历史才六千年左右。空间跨度从太阳系一直到银河系约二百八十六光年,而我们人类至今仍未飞出过太阳系。
故事起源于叶文洁通过太阳系这个超级天线向宇宙发送了关于地球文明的部分信息。这些信息通过传播,被距离地球四光年左右半人马座三星上的三体文明接受到。三体文明由于其自身生态环境的不稳定性,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家园。恰在此时,接受到来自地球文明的坐标信息,三体文明便开始着手星际移民,目标是地球。此时,地球人得知这一点,陷入恐慌,并开始应对三体入侵。
在三体准备入侵地球,人类着手应对之时。罗辑在叶文洁的启示下,发现了两条宇宙文明公理:一、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二、文明不断增长和扩张,但宇宙中的物质总量保持不变。基于这两条公理推导出宇宙黑暗森林打击法则,宇宙其实是一座黑暗森林,稍不注意暴露自己坐标,便会遭到未知方向文明的打击。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罗辑向宇宙公布了三体文明舰队的坐标,在随后的岁月里,三体舰队果真遭到打击。被打击的三体文明被迫改变入侵地球的轨迹,使地球文明得以暂处安全。但不幸的是,被打击的三体舰队已经进入太阳系,向宇宙公布三体文明的坐标,也等于公布了太阳系的坐标。之后,包括地球在内的整个太阳系遭到了降维打击。
其中,我顶佩服刘慈欣在作品中关于人性的描写,很真实,很深刻。虽然经历了几百年,几个纪元,人类的技术得到飞速发展。人类可以在太阳系内任何一个位置建造太空城,但是人性未变。一句人类不感谢罗辑,充分印证了这一点。我一直持那样的观点,即文学作品之所以经典,在于它描写了人性的根本。纵然时光流逝,技术进步,但人性永远是那个人性。这就是许多文学作品经久不衰的原因。
书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人类是失望的,对于宇宙也抱有绝望的情绪,关于宇宙孤寂冷绝的描写,时刻提醒着读者,宇宙正在死去。当我看到第二部第251页上赫然用四个黑粗体字印着“上帝死了”之时,不由得为之一震,万分佩服大刘。“上帝死了”是德国哲学家尼采的思想,而尼采的思想与中国古代老子的思想是相通的。老子思考的便是生命在宇宙中的位置,是从宇宙的宏观角度来观察审视生命,“天地不仁视万物为刍狗”即是一种宇宙观。
我们一直强调做人三观要正,很遗憾这三观里面没有宇宙观。我们身处地球,地球置于太阳系,太阳系在银河系中,银河系也不过是宇宙中的一点。我们怎能略过宇宙观而直言世界观?我们的世界从何而来?
从《三体》宏大的叙述中,是可以看出作者持有他自己理解的宇宙观。
太阳终会熄灭,宇宙正在死去。似乎是绝望的。那么还有希望吗?罗辑和庄颜之间,程心和云天明之间,似乎又看到了希望。他们彼此之间的爱,我理解是一种信任。是希望!
就像,我们相信太阳明天会正常升起,便不会害怕。
建议去翻翻《文学概论》这类书籍…
以下是转自的某段话--
根据美国现代学者艾布拉姆“文学‘四要素’理论”:“生活——作家——作品——读者”,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文学是以作品为中心展开活动的艺术活动。艾布拉姆的意思似乎是说:生活产生了文学作品,但这个时候的文学作品还不能算是真正的文学作品,只能算作作家的“文学文本”,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理解和接受、欣赏后,才能成为审美对象,这才变成真正的文学作品。由此可见,作家的“文学文本”再好,没有经过读者的欣赏、接受的检验,充其量也是一个“文学文本”。只有通过读者的接受,广大读者的接受,才能算真正的文学作品。
文本一词含义丰富而不易界定,给实际运用和理解带来一定困难。可以一般地说,文本是语言的实际运用形态。
文本(Text)是书面语言的表现形式,从文学的角度说,通常是具有完整、系统含义(Message)的一个句子或多个句子的组合。一个文本可以是一个句子(Sentence)、一个段落(Paragraph)或者一个篇章(Discourse)。
作品一词的定义
作品是各国著作权法所保护的对象,它一般是指通过语言文字、符号等形式来反映作者的思想情感或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智力劳动成果。中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2条规定,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创作成果。
它是通过作者的创作活动产生的具有文学、艺术或科学性质而以一定物质形式表现出来的一切智力成果。根据大多数国家的版权法(见著作权)和主要国际版权公约的规定,可以受版权保护的作品包括小说、诗词、散文、论文、速记记录、数字游戏等文字作品;讲课、演说、布道等口语作品;配词或未配词的音乐作品;戏剧或音乐戏剧作品;哑剧和舞蹈艺术作品、绘画、书法、版画、雕塑、雕刻等美术作品;实用美术作品;建筑艺术作品;摄影艺术作品;电影作品;与地理、地形、建筑 、科学技术有关的示意图 、地图、 设计图、草图和立体作品。
文字和文学的区别,教课书上应该有更明确的界定和划分,但仅从字词表面上看,它们之间应该有所差异。
有人说,广义的文学可以包容所有文字的东西。粗听起来这话有些虚无、胡闹,但细想一下,倒也有些道理在里面。
从考古学角度看,眼下如能找到四五千年前实物上的几个文字,人们就会从字形、字义上,去挖掘和想象其可能包含的生活背景信息以及文化传承上的意义,而像这样富有社会价值而且虽然局限却会有一定读者群与研究者倍加关注的字词,也足堪称文学作品了吧。如果这样讲,文字即文学确乎有理,但单凭感觉,我自己也会说:“不是那么一回事吧!”
文学是什么?文学应该是什么哪?过去对这样的问题,我会用“文以载道”、“文学是社会的家庭教师、心理医生。”、“文学是文字倾诉,是人类中个性自我生活情感、意志的传达和倾诉。”等类似这样的话,去解说或争辩。然而,今天看这问题,特别是面对眼下充斥于街头和文坛上的各色标榜“文学”的书刊、栏目后,我目眩而哑然了!
人生中会有一段时间最想弄清楚“什么是真理?”的问题,而如今,我自己除了明确了如同“真理是相对”的这样一类像是说了也白说的真理话语外,对一切事物的概念和性质都变得模棱两可、含混不清了!这是为什么哪?
有时,看过影视大片、时尚刊物、流行文学或当代名家名作后,心中不免会嘀咕:“文学是否就是能够出版、能够吸引大众参与、能够在作者、出版者及读者身上实现货币流通并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呢?”
其实,回过头去看一看国内外已经流传弥久而且家喻户晓的著作,毋庸讳言,那些活着的文学作品,虽也有我所嘀咕的社会内涵,但他们的创作、出世和流传,在根本上不是为了盈利和流通而来的,而是作者对人生、社会乃至虚幻世界倾注了激情和热血的写照。
当今经济化、市场化的社会下,始终和现实生活密切相连的文学作品,尤其是作品后的那个执笔者,无疑将受其影响,也必将从影响写作生活到佐佑其创作内容,但社会的广大读者对文学的期待和所要求的作品质量是否也完全不同、今非昔比了哪?尽管答案中“不同”的基调是一定的,但公众对文学伴随时代的前行可起到解惑、释怀、启迪、引路的种种渴求和企盼却依然如故。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