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精选5篇)

诗歌鉴赏(精选5篇)

|

诗歌鉴赏(精选5篇)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诗歌吧,诗歌具有语言高度凝练、篇幅短小精悍的特点。那什么样的诗歌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诗歌鉴赏(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诗歌鉴赏(精选5篇)

  诗歌鉴赏 篇1

  《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豪迈宣言,陶渊明以诗心慧眼来透视生活,用生花妙笔来点化景物,通过无拘无束的乡间生活的再现和云淡风清、明净如洗的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示了诗人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浪漫情怀,也反映出诗人厌恶官尝远离世俗的孤傲之态。人们谈论《归去来兮辞》习惯于称道陶渊明的田园之乐和隐逸之欢,而忽视了潜藏在字里行间的人生悲凉。我在研读文本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在诗人抒写欢快喜乐的同时,总是有意无意地使用一些容易引发人们联想到他的酸心隐痛的词句,揣摩、品味这些词句的深层内涵,我觉得,《归去来兮辞》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篇吐露隐痛,舒展苦闷的心灵悲歌。下面结合文章内容对此稍作分析。

  (一)、心为形役之悲。文章第一段交待诗人归隐的原因和决心。陶渊明是晋安帝义熙元年归隐的。关于归隐的原因,《宋书陶潜传》说是“郡遣督邮至县,吏自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这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陶渊明自己说的,则与此略有不同。他在《归去来兮辞》小序中说是“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缸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在亲友劝告下,“脱然有怀”,入于仕途,求得彭泽县令一职。但未过多久,便“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玻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但他仍打算做一年官再“敛裳宵逝”。恰恰这时,他的一位妹妹去世,他也就“自免去职”,写了这篇《归去来兮辞》。不管是他传还是自序,都不难看出,陶渊明归隐田园的真正原因是“心为形役”,即心志被形体役使,做了许多违心悖情而又无可奈何的事情,想做的却不能做,不想做的却又不能不做。结合《宋书》和小序来分析,“心为形役”含义有二:一是诗人为口腹之计,羁身宦海,折腰事人,寄人篱下,仰人鼻息,遭遇了冷眼和歧视,深感屈辱和厌倦。二是诗人质性自然,与俗相违,矫厉不得,不容于世。逆情悖性,违心违己,在诗人看来是玷污心性,扭曲灵魂,因而深感惭愧,惆怅悲伤。一旦醒悟,便觉得“往者不可谏”而“来者犹可追”;觉得“迷途未远”,“今是而昨非”,因而决计弃官归田。这中间固然有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的庆幸,更有陷身官尝铸成大错的沉痛。大梦初醒、了然彻悟的“归田”宣言中更有痛彻心肺、追悔莫及的自责自悔。

  (二)、居家涉园之痛。文章第二段直写自己想象中的归途情景和归隐后闲适自在的家园生活,这中间,有“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焦急迫切,也有终于冲破“尘网”、挣脱“樊篱”的欢欣鼓舞;有久别重逢、安享天伦的欢畅喜悦,也有闲庭信步、触目成趣的宁静安逸;有饮酒寄傲、与世隔绝的孤高自许,也有策杖流憩、矫首遐观的自然情趣。

  总之,一句话,宁静淡泊的日常生活,温馨朴实的家乡亲情和清新素雅的自然景观令诗人留连忘返,沉醉不醒。我们品读文章,也会感同身受,灵犀相通。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自然段中也出现了一些刺人眼目、动人心魄的词句,逼人沉思,耐人寻味。“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写蓝天白云,高蹈尘外,任意东西,天马行空,无拘无束。“无心”喻指白云飘浮不定,了无心机,自自然然,顺顺当当。写山林飞鸟,朝出暮归,远近觅食,行于当行,止于所止。“厌倦”暗示飞鸟奔波劳碌,归林投巢,安于静谧,自得其乐。无论是白云还是归鸟,它们都自由自在,无忧无虑,逍遥闲适,生意盎然,这实际上反衬出诗人沦落尘网,陷身官场,与世沉浮,受人羁绊的不自由不自在,这份扭曲心灵,压抑性情,失去自由而又无可奈何的痛苦是深刻的,也是沉重的,只是不易觉察罢了。诗人在另一首诗《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中写道:“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也表达了相同的感受。“景蘙蘙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写夕阳晚照,光景暗淡,渲染悲凉情怀;写苍松兀立,孤独无靠,更隐喻诗人孤高傲世、形景相吊的落寞和悲怆。一个人孤独到象李白看山一样,“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其内心的寂寞、痛楚是可想而知的,真可谓“知音世所稀,抚松独徘徊”啊!“引壶觞以自酌”流露出诗人自酌自斟,无以为伴的孤独和苦闷。“倚南窗以寄傲”颇有几分出尘傲世,孤愤不平之意。“门虽设而常关”更是直截了当地揭示出诗人与世隔绝,独立自足的清高和冷寂。这些文句,貌似逍遥闲谈,实则忧愤满怀,我们读到了陶渊明隐隐作痛的心。

  诗歌鉴赏 篇2

  冬至日遇京使发寄舍弟

  作者:杜牧

  远信初逢双鲤。去,他乡正遇一阳生。

  樽前岂解愁家国,辇下。唯能忆弟兄。

  旅馆夜忧姜被。冷,暮江寒觉晏裘。轻。

  竹门风过还惆怅,疑是松窗雪打声。

  【《冬至日遇京使发寄舍弟》重点字词解析】

  ①双鲤:信函,代指书信。两块木板,刻咸鱼形,一底一盖,把书信夹在里面。

  ②一阳生:借指节气冬至。《史记》:日冬至,则一阴下藏,一阳上舒。

  ③辇下:借指京城。

  ④姜被;借指棉被。《后汉书姜肱传》载,姜肱与兄弟友爱,常共被而眠。

  ⑤晏裘:借指衣服。春秋时晏耍以节俭力行著称,着苴布之衣、麋鹿之裘。

  【《冬至日遇京使发寄舍弟》诗歌鉴赏赏析】

  这是一首书寄怀弟之情的亲情诗。杜收只有一个弟弟,兄弟友爱,曾因照顾生病的弟弟而弃掉监察御史和吏部员外郎的官职,可见杜牧对弟弟的关心。杜牧对弟弟的感情,我们也可以从他的这首诗看得出来。这首诗寄托了杜牧对弟弟情深意切的关心,这种关心,作者是通过最简捷朴素的生活层面加以表达的。作者善于运用对气候、环境的感受来表达思念骨肉的忧愁、惆怅。首联点明了节令,冬至到了,气候转冷了,不知远方的弟弟境况如何?写封家书问候一下吧。时令的推移,引发了感情的起伏变化。颔联把两种感情加以对比,烘托对弟弟的殷切思念。一杯苦酒,默坐独饮,非但无以解忧,反而顿生愁绪无数。这种愁闷,不是遥远的国家之忧,而是更有直接的切肤之感的骨肉之痛。颈联更是表达了一位敦厚的兄长对弟弟关心的无微不至。作者以自身的感受来推测亲人的处境:天冷了,不知多病的弟弟是否知道保重自己的身体?是否知道添衣加被?这种关心之情着实感人。尾联愈加显示了兄长的心情之沉重。飒飒的寒风已让作者深感不安,更何况是冷雪呢?即使不是雪,难道雪天的到来还会远吗?思念关切之情演变为更深的惆怅焦虑。本文层层推进,逐渐加强对亲人的关切之情。

  诗歌鉴赏 篇3

  孤雁

  创作年代:唐代

  作者:杜甫

  作品体裁:五言律诗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注释

  ①饮啄:鸟类饮水啄食。

  ②万重云:指天高路远,云海弥漫。

  ③望尽二句:望尽天际,仿佛看见了失去的同伴;哀唤声声,似乎同伴的叫鸣在耳边响。

  ④意绪:心绪,念头。

  ⑤自:一作亦。

  译文

  一只离群的孤雁,它不喝水不啄食,只是一个劲地飞着叫着,思念和追寻着它的伙伴。

  又有谁来怜惜这浩渺天空中的孤雁呢?然而它和雁群相失在云海弥漫间,

  它望尽天涯,仿佛伙伴们就在眼前;它哀鸣声声,好像听到了同类的呼唤,

  然而野鸦们全然不懂孤雁的心情,只顾在那里纷纷鼓噪不休。

  写作背景

  《孤雁》这首咏物诗作于大历初年杜甫旅居夔州期间。由于四川政局混乱,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乘船沿长江出川,滞留夔州。诗人晚年多病,故交零落,处境艰难,心中充满失意之感和哀伤之情。这首《孤雁》诗,表达的就是乱离漂泊中失群人的痛苦心情。

  赏析

  依常规方法,咏物诗以曲为佳,以隐为妙,所咏的事物是不宜直接说破的。杜甫则不是这样,他开篇即唤出孤雁,而这只孤雁不同一般,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地飞着,叫着,声音里透出,它非常想念它的'同伴。不单是想念,而且还拼命追寻,是一只情感热烈而执着的 孤雁 。清人浦起龙评价说: 飞鸣声念群 ,一诗之骨 (《读杜心解》),是抓住了要领的。

  第二联境界忽然开阔。高远浩茫的天空中,这小小的孤雁仅是 一片影 ,它与雁群相失在 万重云 间,此时此际显得惶急、焦虑和迷茫。天高路遥,云海迷漫,它不知道往何处去找失去的伴侣。这一联以 谁怜 二字设问,这一问,将诗人胸中的情感滚滚流出: 孤雁儿啊,我不正和你一样凄惶么?天壤茫茫,又有谁来怜惜我呢? 诗人与雁, 物我交融 ,浑然一体了。清人朱鹤龄评注这首诗说: 此托孤雁以念兄弟也 ,而且诗人所思念的不单是兄弟,还包括他的亲密的朋友。经历了安史之乱,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可他无时不渴望骨肉团聚,无日不梦想知友重逢,这孤零零的雁儿,寄寓了诗人自己的影子。

  第三联紧承上联,从心理方面刻画孤雁的鲜明个性:它被思念缠绕着,被痛苦煎熬着,迫使它不停地飞鸣。它望尽天际,不停地望,仿佛那失去的雁群老在它眼前晃;它哀唤声声,不停地唤,似乎那侣伴的鸣声老在它耳畔响;所以,它更要不停地追飞,不停地呼唤了。这两句血泪文字,情深意切,哀痛欲绝。浦起龙评析说: 惟念故飞,望断矣而飞不止,似犹见其群而逐之者;惟念故鸣,哀多矣而鸣不绝,如更闻其群而呼之者。写生至此,天雨泣矣! (《读杜心解》)

  结尾用了陪衬的笔法,表达了诗人的爱憎感情。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鸦们是全然不懂的,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 无意绪 是孤雁对着野鸦时的心情,也是杜甫既不能与知己亲朋相见,却面对着一些俗客庸夫时厌恶无聊的心绪。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 王风 黍离》),诗人与这些 不知我者 自然无话可谈。

  这是一篇念群之雁的赞歌,它表现的情感是浓挚的,悲中有壮的。孤雁那样孤单、困苦,同时却还要不断地呼号、追求,它那念友之情在胸中炽烈地燃烧,它甚至连吃喝都可抛弃,更不顾处境的安危;虽然命薄但是心高,宁愿飞翔在万重云里,未曾留意暮雨寒塘,诗情激切高昂,思想境界很高。就艺术技巧而论,全篇咏物传神,是大匠运斤,自然浑成,全无斧凿之痕。中间两联有情有景,一气呵成,而且景中有声有色,甚至还有光和影,能给读者以 立体感。

  这首咏物诗写于大庆初杜甫晚年旅居虁(kui)州期间。由于四川政局混乱,杜甫带家人离开成都。诗人晚年多病故交零落,处境艰难。

  诗歌鉴赏 篇4

  《送别》

  王维

  下马饮君酒, 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 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 白云无尽时。

  注释:

  饮君酒:劝君喝酒。

  何所之:去哪里。

  归卧:隐居。

  南山陲:终南山边。

  【解释】

  请你下马来喝一杯酒,敢问你要到哪里去?你说因为不甚得志,要到终南山那边隐居。只管去吧,我不再多问,那白云没有穷尽的时候。

  译文1:

  请你下马喝一杯美酒, 我想问问你要去哪里?

  你说官场生活不得志, 想要归隐南山的边陲。

  你只管去吧我不再问, 白云无穷尽足以自娱。

  译文2:

  请你下马喝点酒,我要好好地为你饯行。我且问你,你打算到什么地方去?你说因为官场不得意,要到终南山边去归隐。那么,你就尽管去吧,我也不再细问了。因为我知道那里的白云是悠闲自在的,你从此以后所得到的隐居之乐,也一定会无穷无尽的啊。

  赏析:

  这是一首送友人归隐的诗。表面看来语句平淡无奇,然而细细无味,却是词浅情深,含义深刻。诗的开头两句叙事、写饮酒饯别,以问话引起下文。三、四句是交代友人归隐原因——“不得志”。五、六句是写对友人的安慰和自己对隐居的羡慕,对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的否定。

  全诗写失志归隐,借以贬斥功名,抒发陶醉白云,自寻其乐之情,诗的后两句韵味骤增,诗意顿浓,羡慕有心,感慨无限。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第一句叙事。“饮”是使动用法,“使……饮”的意思。一开始就写饮酒饯别,是点题。第二句设句,问君到哪里去。由此引出下面的答话,过渡到写归隐。这一质朴无华的问语,表露了作者对友人关切爱护的深厚情意。送别者的感情起始就渗透在字里行间。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不得意”三字,显然是有深意的。不仅交待友人归隐的原因,表现他失意不满的情绪;同时也从侧面表达诗人自己对现实愤懑不平的心情。这三字是理解这首诗题旨的的一把钥匙。

  诗人在得知友人“不得意”的心情后,劝慰道:“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你只管去吧,我不再苦苦寻问了。其实你何必以失意为念呢?那尘世的功名利禄总是有尽头的,只有山中的白云才没有穷尽之时,足以供你娱乐排遣了。这两句表现了作者很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对友人的安慰,又有自己对隐居的欣羡;既有对人世荣华富贵的否定,又似乎带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联系前面“不得意”三字看来,在这两句诗中,更主要的则是对朋友的同情之心,并蕴含着诗人自己对现实的愤激之情,这正是此诗的着意之处和题旨所在。从写法上看,前面四句,写得比较平淡,似乎无甚意味,至此两句作结,诗意顿浓,韵味骤增,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当然,这两句也不是平空而起的,而是由前面看似乎平淡的四句发展而来的,如果没有前四句作铺垫,这两句结尾也就不会给人这样强的“清音有余”的感觉。

  诗歌鉴赏 篇5

  《梅花》原文

  何处花先放?向南三两村。

  未春天似梦,彻夜月无言。

  且喜昏鸦散,毋嫌翠羽喧。

  众芳久寂寞,赖汝照乾坤。

  《梅花》鉴赏

  诗人对梅花采取一种比较客观的观察、欣赏和描写的态度,是一种欣赏自然美景的态度,物与我基本上是分离的。这首咏梅诗是写形传神的神来之笔。神似的高妙之处,在于虽然难以确指梅花的色如何艳、香如何郁,但闭目凝想,可得其神韵,拂之不去。

  《梅花》作者简介

  钱澄之,清代诗人。原名秉镫,字幼光(一作饮光),号田间(别号四顽)。桐城(今属安徽)人。明末诸生。南明唐王时(1645),授彰州府推官;桂王时(1646)授礼部仪制司主事。永历三年(1649)授翰林院庶吉士。曾在吴江起兵抗清,又曾因避南明党祸出亡浙闽至粤,削发为僧,改名幻光。后还俗归隐故乡,又改名澄之,不再出仕。

上一篇:诗歌的鉴赏15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