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具体如下:
1、世卿世禄制
世卿世禄制盛行于夏、商、周时代。它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依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担任官员的大小贵族必须经国学教育,学习相关礼仪知识方可上任。凡定爵位与官职者都世代享有采邑和封地。
2、察举制
察举制是汉朝建立的选官制度,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察举制,初期以“乡举里选” 为依据,注重乡里舆论对某位士人德才评判的权威性。后期,宦官把持用人大权,选官制度更加腐朽,出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腐朽局面。
3、征辟制
征辟制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之一,是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与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皇帝征聘是采取特征与聘召的方式,选拔某些有名望的品学兼优的人士,或备顾问,或委任政事。
4、九品中正制
中正官的设置,既保留了汉代乡闾评议的传统,又改变了汉末名士请议左右乡议和地方大族操纵选举的局面,把品评与选官的权力收归中央。而九品中正制一直是保护士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因此当士族没落以后,九品中正制也被彻底废除了。
5、科举制
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后成定制;北宋的科举制比唐朝有了进一步发展。
扩展资料
科举制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1、积极作用: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前期世族门阀把持朝政的局面;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士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和活力;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
读书、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唐诗繁荣。
2、消极作用: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实际学问或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明清八股取士为封建统治者培养的忠实奴仆,严重桎梏了人才的成长,是统治者加强专制主义皇权统治的重要手段。
1.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是1961年王力教授受教育部委托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中的一部分(第八、九单元的通论部分)。《古代汉语》书稿的原始基础是 1959年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汉语讲义》。讲义分为文选、常用词和通论三个部分,由北京大学中文系王力、林焘、唐作藩、郭锡良、曹先擢、吉常宏、赵克勤、陈绍鹏等先生编写。《古代汉语》在这部讲义的基础上,进行了大幅度的增删改写,凡四易其稿,但是讲义的体例和基础内容都被继承下来。根据教育部当时的委托,对讲义进行修订的编写组同样分为文选、常用词和通论三个部分。通论部分的执笔人是马汉麟(南开大学)、郭锡良(北京大学)和祝敏彻(兰州大学)诸先生。当时每一篇稿子都经过集体编写组内讨论,组外(即北京师范大学的萧璋、许嘉璐,人民大学的刘益之,北京大学的赵克勤、吉常宏诸先生)传观并签注意见,最后由主编王力教授定稿。这个定稿比起《古代汉语》最初的两稿已经是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定稿后,丁声树、朱文叔、洪诚、殷孟伦、陆宗达、张清常、冯至、魏建功、姜亮夫、叶圣陶诸先生都曾审阅并提出书面修改意见,其中尤以姜亮夫和叶圣陶先生的修正内容为多。1980年和2004年,这部书稿分别在王力教授和郭锡良教授主持下进行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大的修订。2008年,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在原稿的基础上,请美国汉学专家刘乐园(Lewis Eden)以近世考古学、史学新发现为依据,对这部书稿做出了全面的第四次修订。
2.中国古代官员升降的文化常识
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
官职的任免升迁常用以下词语:(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
(2)除。拜官授职,提升官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而“左除”则是降级受职。(3)迁。
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4)谪。
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5)黜。
“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6)去。
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7)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8)举:提升官职,对无官人士的提拔。(9)陟:升迁。
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
3.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关东】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曹操《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指潼关以东地区。
【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赤壁之战》:“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过秦论》:“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
【西域】古代称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区。《雁荡山》:“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
【岭峤】五岭的别称,指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等五岭。《采草药》:“岭峤微草,凌冬不雕。”(这里特指两广一带)。
【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采草药》:“朔漠则桃李夏荣。”《木兰诗》:“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朔气指北方的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仍旧迎着朔风回来”,指北风。
【百越】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 *** 粤各地,统称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采草药》“诸越则桃李冬实”。
【五岳】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梦游天姥吟留别》:“势拔五岳掩赤城。”
【京畿】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张衡传》:“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隋唐以后简称“辅”。
【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郡】古代的行政区域。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过秦论》“北收要害之郡”,《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赤壁之战》“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
【州】参见“郡”条。《隆中对》:“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赤壁之战》:“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道】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道,这是一种行政特区,与县相当。唐代的道,先为监察区,后演变为行政区,是州以上一级行政单位。明清在省内设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区,而巡道只有监察区性质。《谭嗣同》“旋升宁夏道”,这里的“道”,指道的长官。
【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域,相当于现在的省。《{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汉阴”指汉水南面。《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游褒禅山记》:“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古称别称】如南京又称建康、金陵、江宁、白下。《柳敬亭传》:“尝奉命至金陵。”《病梅馆记》:“江宁之龙蟠……皆产梅。”《梅花岭记》:“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又如扬州称广陵、维扬,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烟花三月下扬州。”姜夔《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再如杭州称临安、武林,苏州称姑苏,福州称三山,成都称锦官城。《柳敬亭传》:“余读《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指南录;后序》:“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卷。”
4.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收集要注意什么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 (1)自称姓名或名。
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关汉卿号已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人,方苞号望溪,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
而称*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被称为袁项城(河南项城人)。 清末有一副饱含讥刺的名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
上联“合肥”指李鸿章(安徽合肥人),下联“常熟”即指出生江苏常熟的翁同解。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再如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时自己戏称“赵郡苏轼”、“苏赵郡”,就因为苏氏是赵郡的望族。 【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
《梅花岭记》有“经略从北来”、“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句,“经略”是洪承畴的官职,“太师”是颜真卿官职“太子太师”的省称,“少保”则是文天祥的官职。 《与妻书》:“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司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如称贾谊为贾太傅;“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嵇康曾拜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王右军;王维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遗,故而被称为杜拾遗,又因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被称为刘宾客;柳永曾任屯田员外郎,被称为柳屯田;苏轼曾任端明殿翰林学士,被称为苏学士。
【称爵名】《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梅花岭记》“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清代多铎被封为豫亲王。
《柳敬亭传》“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致敬亭于幕府”,宁南是明末左良玉爵号宁南侯的省称。再如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所以后人以武侯相称;南北朝诗人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唐初名相魏徵曾封爵郑国公,故世称魏郑公;名将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因功封爵汾阳郡王,世称郭汾阳;大书法家褚遂良封爵河南郡公,世称褚河南;北宋王安石封爵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司马光曾封爵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明初朱元璋的大臣刘基封爵诚意伯,人们以诚意伯相称。
【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至?”因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称之。
再如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任北海相,世称孔北海;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岑参曾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韦应物曾任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贾岛曾任长江县主簿,世称贾长江,他的诗集就叫《长江集》。 【兼称】如《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
5.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天文】 【四象】古人把二十八宿分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
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朱雀。 【月亮的别称】 月亮是古诗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写的对象。
它的别称可分为:(1)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 (2)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3)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 (4)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
(5)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 (6)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宫殿,故称广寒、清虚。
(7)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 (8)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9)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古代地理 】 【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 《过秦论》: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祭妹文》“先茔在杭,江广河深”,此处“江”即指长江,“河”则指运河。 【西河】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会于西河外渑池。” 《过秦论》:“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江东】长江以东。 如李清照诗云:“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赤壁之战》:“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 【江左】即江东。
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群英会蒋干中计》:“即传令悉召江左英杰与子翼相见。”
【江表】长江以南地区。 《赤壁之战》:“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江南】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 白居易词云:“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王安石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 还。” 【淮左】淮水东面。
《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在淮水东面。 【山东】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
但需注意的是,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下面是以崤山为标准的“山东”。
如《汉书》曾提到“山东出相,山西出将”。 《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
《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关东】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
曹操《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指潼关以东地区。
【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 《赤壁之战》:“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 《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过秦论》:“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 【纪年法】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廉蔺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2)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
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琵琶行》“元和十年”。
(3)干支纪年法。如《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4)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
《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 【纪月法】我国古代纪月法主要有三种: 序数纪月法。如《采草药》:“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地支纪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
如杜甫《草堂即事》诗:“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建子月”按周朝纪月法指农历十一月。 时节纪月法。
如《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孟冬”代农历十月。
【纪日法】我国古代纪日法主要有四种: 序数纪日法。《项脊轩志》:“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三五”指农历十五日。 干支纪日法。
如《肴之战》:“夏四月辛巳,败秦军于肴。”“四月辛巳”指农历四月十三日 月相纪日法。
指用“朔、朏(fei)、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
干支月相兼用法。干支置前,月相列后。
【纪时法】我国古代纪时法主要有两种: 天色纪时法。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yu)中、日中、日昳(die)、晡(bu)时、日入、黄昏、人定。
如《孔雀东南飞》:“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地支纪时法。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
人的称谓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 (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
1. 中国古代官员升降的文化常识
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
官职的任免升迁常用以下词语:(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
(2)除。拜官授职,提升官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而“左除”则是降级受职。(3)迁。
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4)谪。
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5)黜。
“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6)去。
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7)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8)举:提升官职,对无官人士的提拔。(9)陟:升迁。
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
2. 古代官职升降用语
一、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
关于任职授官的有:任、授、除、拜、封(用于爵位)、赠(用于追封已故者)征、辟、荐、举(多用于布衣作官)、点(用于口语)。
关于提升职务的有:抉或(用于由低级到讥级)、进(用于较高职务追加)、起复(恢复原职务)、超迁。
关于降级免职的:罢、免、解(因非严重过失而解除职务)、贬、谪(因过失而降级)、革、褫(撤职查办)、开缺(奉命或自请解除职务)、致仕(带职退休)、左迁(降级使用)。
关于调动职务的:移、调、徒、量移(调的比原职稍好)、补(由候补而正式上任)
关于 *** 的:领(以本官兼较低职)、摄(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权(临时代职)、行(代行某职而尚无此官衔)、(代替无本官的职务)、护(原官短期离职,临叮守护印信)
二、古代官职变动用词
1、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
2、赏,是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如《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3、擢,既由选拔而提升。课文《海瑞传》:“是瑞已擢嘉兴通判,坐谪兴国州判官。”
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如《谭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同参预新政”。
4、迁,改官。用法较复杂,常见的有三种情况。一是升迁,如《海瑞传》:“迁淳安知县。”海瑞由原教谕官提升为知县。二是改任,相当于转调原职品级的官职,如《张衡传》:“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新职太史令与旧职郎中官职级别相同。三是降职,即“左迁”。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即指被降为江州司马。
5、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即说张衡所居官职一直未得到改任。
6、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当浔阳城。”
7、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张衡传》:“公车特征拜为郎中。”
8、出,指出京受任。《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中的“出”,就是指张衡离京任河间王的相。
9、去,卸职。《张衡传》:“自去史职,五载复还。”这里的“去”,就是卸职之意。
10、黜,废免,革职免官。《屈原列传》:“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要注意,“黜”与“贬谪”相同,但有区别,贬谪是出自皇帝的诏令,黜有时则是上司对下属官员的处分,《书博鸡者事》中“黜臧使者”的“黜”就是指“台臣”以对“臧使者”的处分。
11、放,放逐。如《史记·屈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中的“放”就是贬谪放逐的意思。
“放”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如《谭嗣同》“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中的“放”就是“委任委派”的意思。
12、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如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陟”即指提升和进用。
“陟”常和“黜”连用表示人材的进退,降官曰“黜”升官曰“陟”。如韩愈《送李盘谷序》:“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13、夺,罢官免职。如《书博鸡者事》“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14、罢,革除官职。《书博鸡者事》“又投间蔑污使君,使罢”中的罢是指被革去了官职。
15、复,恢复旧职。《书博鸡者事》中“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中的“复”指重新任命,恢复旧职的意思。
3. 古代官职升降用语
一、表示任职的: 1、任:担当,担任。
2、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3、授:给予官职。
4、拜:授予官职,任命。 5、举:推荐,推举,也指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6、起:重新启用,任以官职。 7、简:任命,选拔。
8、进:出来做官。 9、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
10、辟(音b):征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11、赐:赏赐有功之臣以爵位。
12、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13、选:通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1333366303832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14、复:恢复原职务。 15、仕:做官。
二、表示升职的: 1、升:升官。 2、陟:进用,升职。
3、擢:由选拔而提升。 4、迁:调动官职,一般是提升调用。
但左迁则是指降职、贬官。 5、徙:升职。
6、超迁:越级破格提升。 7、加:加封,即在原来官衔上增加某种荣衔,一般可以享受一些特权。
8、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 9、提:提拔。
10、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 三、表示降职、免职的: 1、贬:降职。
2、谪:被罚流放或降职。 3、出:离开京城外调,一般指贬官(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
4、左迁:降职(贬官)。 5、放:特指京官改任外官(地方官),也指贬官流放。
6、迁:流放,放逐。 7、夺:削除。
8、黜:官员因过失而解除职务。 9、窜:放逐、贬官。
10、免:罢免官职。 四、表示 *** 的: 1、领:本职之外兼较低它职。
2、假:暂时代理。 3、行:代理官职。
4、署:指代理无本官的职务。 5、兼:同时掌管,兼任。
6、权:暂代官职。 7、判:高位兼低职。
8、摄:暂代官职。 五、表示职位调动的: 1、调:调动官职。
2、转:转任,平调。 3、徙:调动官职。
4、改:改任官职。 5、补:补任空缺官职。
6、迁:调动改派,调职。 7、累迁:表示多次调动。
8、出:京官外放,与放意思相近。 六、表示辞官、退休的: 1、告老:官员年老辞职。
2、解官:辞去官职。 3、乞骸骨: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
4、请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 5、乞身:古时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躯体不再由自己支配,因此称请求退职为乞身。
6、移病:上书称病,为做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 7、谢病:托病引退或谢绝宾客。
4. 古代文化常识知多少
、人的称谓 二、古代职官 三、天文历法 四、古代地理 五、科举制度 六、风俗礼仪 七、饮食器用 八、音乐文娱 九、文史典籍 十、目录辞书 十一、古代军制 1、人的称谓 古代时人的称谓 ·常见称谓 ·特殊称谓 ·中国古代姓氏 2、古代职官 古代职官一览,以及解说 ·古代官职的一览, 详细解说 ·官职的任免升降 ·古代授官称谓 ·古代兼代官职的称谓 3、天文历法 天文历法 ·星宿名称 ·历法 ·二十八星宿 4、古代地理 古代地理,称谓 ·古代地理,称谓 5、科举制度 古代科举的详细解说 ·科举制度一览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 6、风俗礼仪 我国传统习俗 ·风俗礼仪,传统节日,称谓等 7、饮食器用 古代饮食器用 ·古代的饮食与器用 8、音乐文娱 【五声】也称“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zhi)、羽五个音级。
五声与古代的所谓阴阳五行、五味、五色、五官,、五谷等朴素的理论形式一样,是我国早期整体化的美学观,被西方人看作是整个东方音乐的基本形态。
·古代音乐文娱 9、文史典籍 【四书】 【五经】 【六经】 【十三经】 【三字经】 【千字文】 【千家诗】 【唐诗三百首】 【文。、人的称谓 二、古代职官 三、天文历法 四、古代地理 五、科举制度 六、风俗礼仪 七、饮食器用 八、音乐文娱 九、文史典籍 十、目录辞书 十一、古代军制 1、人的称谓 古代时人的称谓 ·常见称谓 ·特殊称谓 ·中国古代姓氏 2、古代职官 古代职官一览,以及解说 ·古代官职的一览, 详细解说 ·官职的任免升降 ·古代授官称谓 ·古代兼代官职的称谓 3、天文历法 天文历法 ·星宿名称 ·历法 ·二十八星宿 4、古代地理 古代地理,称谓 ·古代地理,称谓 5、科举制度 古代科举的详细解说 ·科举制度一览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 6、风俗礼仪 我国传统习俗 ·风俗礼仪,传统节日,称谓等 7、饮食器用 古代饮食器用 ·古代的饮食与器用 8、音乐文娱 【五声】也称“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zhi)、羽五个音级。
五声与古代的所谓阴阳五行、五味、五色、五官,、五谷等朴素的理论形式一样,是我国早期整体化的美学观,被西方人看作是整个东方音乐的基本形态。
·古代音乐文娱 9、文史典籍 【四书】 【五经】 【六经】 【十三经】 【三字经】 【千字文】 【千家诗】 【唐诗三百首】 【文选】 【古文观止】 【古文辞类纂】 【二十四史】 【史记】 【资治通鉴】 【太平广记】 【诗文集的命名方式】 【史书编写方式】 ·文史典籍。
5. 关于古代文化常识
3、谦辞和敬辞
窃:私下、私自。
敢:冒犯、冒昧地。
蒙:承蒙。
请:请允许我、请让我。
枉驾:有劳大驾。
惠赐:指对方给以了好处。
科举职官
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试(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称为“会元”)
殿试(录取者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
拜:授给官职。
除:免去旧职任新职。
出:出任。
升:提升官职。
迁:调动官职升官。
革:革除官职。
罢:罢免、停职。
免:免除官职。
黜:废黜、贬退。
谪:降职远调。
削:革职罢官。
废:罢免或废黜。
退:⑴撤销或降低官职;⑵自己辞职。
斥:屏弃不用。
去:去职,被调离。
左迁:降低官职调动。
擢:提拔、选拔。
授:封给官职。
何谓九卿三公
卿和公都是官职名称。据历史记载,西周时期周王朝及诸侯都有卿,分上中下三级。战国时期,不少国家沿用。上卿是当时最高的官职。
九卿之说始于秦汉,指的是太常、光禄勋、卫尉、廷尉、太仆、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九个官职。
具体一点来说,太常掌管宗庙祭祀与礼仪;光禄勋掌管宫廷的守卫和护从;卫尉负责宫门警卫工作;太仆掌管皇帝的车马;廷尉是最高司法之官,掌管刑狱、案件的审理等;大鸿胪又叫典客或大行令,负责外交及民族事务;宗正负责管理皇室、宗族的事务;大司农又名治粟内史或大农令,掌管谷货、租税、赋役、财政等;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以供养皇帝。到北魏时期,在正卿之下还设少卿,历代相沿,直到清末才废止。
三公之说也起始很早,周时以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西汉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使大夫(大司空)为三公。到东汉时,名称有所改变,指太尉、司徒、司马。三公又叫“三司”,共同负责军政事务。
6. 古代官职的知识
以?h、唐、宋、明、清?橹? 大体分秦?h丞相制、隋唐三省制、明清?乳w制。
?h代官制 中央?嗔??,藩?匚坏吐洹? 有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槿¾徘渲啤5胤焦彩荩挚ぁ⒖h、乡、亭、里。 丞相:辅佐皇帝,治理全?┫嘀略O九卿。
-?h朝初年,丞相有?r亦称相?? -?|?h光武帝?r,一切政?眨挠缮???,尚?钕喈?於西?h初年的丞相。 太尉: -武帝?r,?⑻Î靖?榇笏抉R,由大?④?兼领。
-西?h晚年,大司马大?④?成???际掌握政?嗟娜恕? ?h朝的官制,除了在地方上设置王?⒑?猓?缀醵汲幸u秦制。 中央 *** 的最高官?T是丞相。
次于丞相的是御大夫,其??胀ǔJ枪倮舻谋O察?C关。而掌管全??事的是太尉。
这三种官吏通称?椤溉¡埂U乒苋??政的是治粟?仁丰岣拿?榇筠r令,?h武帝?r又改名?榇笏巨r,相?於现在的?政部长。掌管?宜痉ǎ?Q罪刑的是廷尉?h文帝?r代有名的廷尉???之,遵照律法推?诱睿辉试S天子?y?硎怯忻墓适隆? 魏?x官制 三省六官形成,天子亲信,私?僬?唷? 三省(六官)尚?嚎?理庶政 中?涸t命?C要 门下:献纳谏正 -三省长官原?榛实塾H信,后演?成?橹醒??际?陶普摺? -北周依周礼设置六官,是隋唐以后六部之由?怼? 隋唐官制 三省(六部)中??Q策?C?? 门下:??驳?C?? 尚??绦?C?? 就制度言,三省的长官,皆?樵紫啵惺?t合议於政事堂,???嘣陟吨?睢⑹讨小? 后?碇?u演?,尚??W射?有「?⒅؟隆埂ⅰ竿?T下三品」等?,才可入议政事。
地方官制?榭ぁ⒖h二?,后?榈馈⒅荨⒖h三?。 唐朝群相制发展?过五??阶段,即:三省长官均?宰相;只有侍中、中?睢⑼?T下三品、同中?T下平章事才是宰相;非侍中、中?疃鸺?相者,需加“同平章事”方?宰相;中唐以后,“使相”出现;唐朝后期又出现了“?认唷薄H合嘀频陌l展既与??r的行政体制和运行?C制的?迁息息相关,又与皇?嗯蛎?、相?嘞?p紧密相连。
宋辽金官制 中央文武分?啵?韧夤僦聘挠梦娜耍?啻?榉窒鳌? 地方官制?槁贰⒅荨⒖h三?,长官由朝臣兼任。 二府:宰相:掌政事(首相:用平章事,副相:?⒅؟拢┲魑氖虏荒苓^???政,也?o?喔深A?政。
?忻苁梗很?事 三司使(?舨克尽Ⅺ}铁司、度支司):?政。 谏院及御史台:监察,谏院和御史台?ο?嗟闹坪忸H大。
宋朝的官制,分?榫牌罚科酚衷俜终c?模簿褪?木牌贰⒄牌贰?陌似贰⒄似罚源祟?推,共有十六?。 演?: 神宗?r:改用尚?笥?W射居相?,罢三司,?政纳入尚??舨浚?娜?喾至⒆?成文武分?嘀啤? 南渡以后:?h去三省长官的?称,?⒆笥?W射改称?樽笥邑┫啵浦?。
螽?於唐制。 辽分北面官和南面官:北面官主番事,南面官治?h人。
金?t仿宋制,海陵王?r,施行尚?皇≈疲?槲?皇≈浦肌? 元代官制 中?。赫评碚???忻茉海褐ر? 主要承袭宋代的文武分?嘀啤? 仿金的一省制,?U尚?c门下,留中?。
?K移六部於中?∠拢棺罡哒??C???亩嘣??橐辉ء? 宰相仍?槎嗳?K制,除中??槭组L外,左右丞相等均可??Q??؟? 明代官制 行君主?V啤? 六部:直接听命於皇帝。 -明自?U除丞相后,逐?u形成?乳w制,由皇帝兼??相?啵芯?V疲侵?沃贫壬系囊淮笞?革。
-明初六部地位原不高,?U丞相后,提升六部地位,直接听命於皇帝,?成一种?裁的体制。 ?乳w: -仿宋制,置殿阁大?W士,?漕???。
-成祖?r,大?W士得??C?H,正式有?乳w之名。 -仁宗、宣宗以后,皇帝多不亲政,阁??u重,超越六部,制度日?完?洹? -大?W士只有「票?M」?啵磺?Q定仍在皇帝,?嘞捱h较丞相小,所以?乳w大?W士究与丞相不同。
明朝的中央官制不设宰相,改设?乳w,以便皇帝???大?啵_到君主?V频哪康摹R??]设宰相,所以明朝初期便设立殿、阁大?W士,?榛噬喜?M文墨,提出意?供皇帝?⒖肌?明成祖?r,大?W士开始可以?⑴c?掖笫碌挠??,?K有了正式「?乳w」的名称。 明仁宗之后,皇帝大多不再亲自?理政事,?乳w的?嗔?u?u加重,甚至超越六部,制度也越?碓酵?洹km然是阁?嘣街兀Ê谴?W士?是只有「票?M」的?嗔Γ簿褪?⒁庖???在一??小??l上,再贴在奏章上,呈给皇帝看,一切的?Q定?是在皇帝,?嗔 h比以往的丞相小。
清代官制 清初:大致沿袭明代,雍正?r始设置??C?。 -六部:直接听命於皇帝。
-?乳w:??噙h不及明代。 -议政王大臣:???铡? 清初?乳w与明不同: -?⒋?W士的官秩提高?檎黄贰? -成?T?M?h各半,首揆由?M人出任。
-清代的?乳w大?W士虽然官秩提高,但??噙h不及明代。 ??C?: -初因议政王大臣不谙??眨?乳w又易??C密,故设此?C??。
-选王公、大臣?檐??C大臣,掌理?C密重?眨?u至取代阁?啵?橹醒胱罡?Q策?C??,与?乳w一?樱?]有直接向六部及各省发布命令的?嗔Γ皂?秉命於皇帝。 清朝的中央官制,大致沿用明代的制度。
但?乳w大?W士的???s比不上。
7. 古代官吏的任免升降用语
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
2、表官职变化的:
1) 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2) 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3) 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4) 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
5) 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
6) 表恢复的:复、还
7) 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
3、常见的官名、官司府名:
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宰,主持,相,辅佐
三司:太尉,司徒 司空
太尉:军事首脑
知州:州一级行政长官。知,管理
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
主簿:秘书
郎中:尚书属下部员
左右拾遗:唐代谏官
巡抚:总揽一省行政军事长官
总督: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侍郎侍中:宫廷侍卫
宦官:宫廷内侍,又称太监
太史:记史,管文收
太守:郡一级行政长官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知县:县一级行政长官
员外部:尚书下属宦官
翰林学士:管文件,图书,侍读
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校尉:汉代军事长官
围子监:中央教育机构
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丞相:相当于宰相
中国古代的官职制度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官本位”的社会。所以,了解古人的官场,就等于了解了半个古人的社会。
了解古人的官场,就要从了解古人的官职名称开始。

秦始皇
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始,中国就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整个国家的政治结构分为两块,一块是中央的政治,另一块则是地方的政治。而官职制度相应地也分为两套,一套是中央的官职制度,另一套则是地方的官职制度。
中央的皇帝及官员像火车头一样带动着地方各级的官员,整个庞大的帝国,才能像一列高速火车一样,有序且高效地向前奔跑。今天,我们就来讲讲中央的官职制度以及相应的官职名称。至于地方的官职制度及相应的官职名称,纸条君之后再给大家细说~

从“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
古代的官职制度萌芽于先秦时期,发展到秦汉的时候,官职制度就基本成熟了,纸条君来带大家温习下历史课本~
秦汉时期,中央的官职制度主要是“三公九卿”制,“三公”指的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全国事务,是皇帝的助手,大概相当于今天的“国务院总理”吧。而太尉则协助皇帝掌管全国的军队,是全国最高的军事长官,大概相当于今天的“军委主席”吧。御史大夫掌图籍章奏,监察百官,大概相当于今天的“中纪委”吧。至于“九卿”,则是虚指“列卿”或“众卿”,并没有确指“九位大卿”的意思。
这是秦汉时期中央官职制度的基本情况。我们所熟知的写过《谏逐客书》的秦朝文人李斯,就曾官至丞相。

古代中央官职制度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三公九卿”制便慢慢地过渡为“三省六部”制了。“三省六部”制初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
“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同为国家最高的政务机构,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而尚书省则负责执行。(可能有点类似于今天美国的“司法”、“立法”、“行政”的三权分立吧。)

所谓的“六部”就是尚书省下辖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吏部掌管官吏任命;户部掌管户口土地、钱粮收支;礼部掌管礼仪祭祀、科举学校;兵部掌管武官选用、军事行政;刑部掌管司法行政;工部掌管屯田水利、交通工程。六部之间组织完整,分工明确。各部长官称尚书,副长官称侍郎
官职升降是常见的事情,但是官职在升降的时候都会采用一些专业的词语。下面是由小编分享的古代官职升迁的词语,希望对你有用。
古代官职升迁的常用词语
除:即拜受官职。
拜:授予官职;任命。
陟(zhi,音治):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出师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擢:由选拔而提升。
赏: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臣子官职官衔或爵位。
迁:改官。有三种情况:一是平调,二是升迁,三是降职。古代常在迁的前后加字加以区别。如“迁受”“迁除”“迁进”表示升迁;“迁调”“迁官”“转迁”说明调职;“迁谪”“迁削”“左迁”常指降职。
谪:降职,往往指因罪而被降职或流放。
放:即放逐。
黜:贬斥,废除,降官的意思。
出:即“出任”可以由家居而出任官员,也可以由京官改任地方官员。
徙、转:一般调职。
征、辟:征召贤士为官。
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
关于任职授官的有:任、授、除、拜、封(用于爵位)、赠(用于追封已故者)征、辟、荐、举(多用于布衣作官)、点(用于口语)。
关于提升职务的有:抉或(用于由低级到高级)、进(用于较高职务追加)、起复(恢复原职务)、超迁。
关于降级免职的:罢、免、解(因非严重过失而解除职务)、贬、谪(因过失而降级)、革、褫(撤职查办)、开缺(奉命或自请解除职务)、致仕(带职退休)、左迁(降级使用)。
关于调动职务的:移、调、徒、量移(调的比原职稍好)、补(由候补而正式上任)
关于兼职的:领(以本官兼较低职)、摄(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权(临时代职)、行(代行某职而尚无此官衔)、(代替无本官的职务)、护(原官短期离职,临叮守护印信
近来古装戏特别受大家的欢迎,但是里面的官职太过于多,像什么太守,刺史,太尉啊,一些不熟悉历史的读者可能就不太明白是什么意思,下面就由我为你整理的古代官职及解释,欢迎阅读!!!
古代官职及解释
丞相:秦、汉时期定的制度。以丞相为辅佐皇帝的最重政务长官,与太尉、御史大夫地位略等。汉代初期有时置左右丞相各一人。一般只置一人,不分左右。明初亦说左右丞相,不久即废,此后不再有丞相之名。
中书令:汉武帝时以宦官充任,职掌传宣诏令。曹丕即位后设中书监及中书令,监令同等,其权任相当于宰相,习惯上监在令前。隋、唐以后,中书监废止,只存中书令。
中书监:魏时曹丕即位后所设,与中书令同等权位。
中书省:魏晋以后,尚书令之权被中书监、中书令所代,开始以中书省为中央总机构。至梁、陈时,中书省内部事务官中有中书舍人五人,领主事十人,书吏二百人。
中书舍人:唐、宋时中书舍人是相当尊贵的官职。明代设中书科中书舍人,仅掌书写诰敕等事,官阶从七品。开始名为中书省直省舍人,后固中书省废而改称中书科中书舍人。中书舍人不为人重视,仅作为外观装点而已。其中有以工书得名实际担任缮写者,清仍其制,一般称中书科中书,是无是轻者之官。
秘书令:汉末曹操为魏王,初置秘书令,掌机要文书。曹丕即位后,改为中书监和中书令。
主书:战国时魏国为国君保各种文字资料的人员。
御史大夫:秦朝时负责监察百官,代表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西汉时,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丞相缺位时,往往由御史大夫递补。晋以后御史大夫不再负责文书工作。
令史:汉代郎以下负责文书工作的官职。分:兰台令史、尚书令史。隋:唐以后,令史变为三省、六部御史台低级事务员的称谓。
宰相:封建时代“宰相为君主之幕僚长。”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
谏议大夫:西汉时称秘书工作人员的谏大夫。东汉时改称谏议大夫。隋、唐时录属于门下省,职责是侍从和规谏。宋代设谏院,辽金沿置,明代废除。
黄门侍郎:西汉时在宫内内服务的郎官。东汉时黄门侍郎为专职,职责是侍从皇帝,传达诏命。南朝以后黄门侍郎负责掌管机密文件。
左右曹:汉代处理皇帝文书的官职。这种官职不是专职,而是加职。大臣能得到左右曹加官,就能处理皇帝的文书。
译官令九译令:汉代设置的翻译官,负责翻译异国来信之语言。相当于当代的外文秘书。
符宝郎:东汉时掌管天子印玺及符节的官。
御史中丞:汉代御史大夫的下属官员,负责中央馆、图书馆,处理直达君主的一切奏章,监督在外行使巡察权的各部刺史等。汉以后御史中丞为御史的长官,与司隶校尉国为最有权威的督察官。
从事:汉代刺史的佐吏,如别驾、治中、主簿等都为从事。当时各郡国也有从事。
书佐:汉代主管文书的小吏。像功曹书佐、典郡书佐等,负责起草和缮写文书。
尚书:尚书是主管文书的意思。汉代在宫廷中主管文书的官称为尚书。
二千石曹尚书:汉代郡国守相的官傣为二千石,古习惯上称地方行政长官为二千石。那时尚书是分曹办事,分管郡国守相文书的尚书被称为二千石曹尚书。
三公曹尚书:东汉时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那时尚书是分曹办事,分管三公职掌的文书的尚书被称为三公尚书。
尚书令:尚书的主管为尚书令。隋、唐时逐渐形成以尚书为尚书省长官的制度,这样尚书令就不是主管文书的官,而是中央行政监督各部门的最高首长。
登仕郎:文散官名。唐始置,为文官第二十七阶,正九品下。宋正九品。徽宗崇宁二年(1103)用以代知录事参军、知县令,政和六年(1116)改为修职郎,为文官第三十六阶。金正九品上。元升为正八品,掌管宗卷、钱榖的属吏。《元史·百官志一》:“照磨一员正八品,掌磨勘左右钱榖出纳缮料例,凡数计文牍簿籍之事。”明正九品初授将仕郞,升授登仕郞。清正九品概授登仕郞。
三省六部解释
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上一篇:专升本语文文学常识题库2022广东,专升本语文文学常识 百度网盘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