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哪一句不是文学语言的形象性,下面现象不属于语言文学反映当代文化的变

以下哪一句不是文学语言的形象性,下面现象不属于语言文学反映当代文化的变

|

文学中的语言是指什么

文学语言有两个含义:一是指经过提炼和规范化了的书面语言,二是指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我们习惯上说的文学语言指的是后者。文学语言亦称“艺术语言”或者“文学作品的语言”。指诗歌、散文、小说、戏等文学作品的语言。文学语言是语言艺术塑造形象、表达主题的工具。

文学语言以人民大众的口头语言为基础,经过作者的加工、提炼,具有准确、鲜明、生动、富有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的特点。

文学语言大体包括叙述人语言和人物语言两类:

一、叙述人语言:是指作者叙述故事、介绍人物、背景,以及议论和抒情穿插等所使用的语言,也称“作者语言”或“叙述语言”。叙述人的倾向往往流露在语言里,叙述人的语言往往表现出作者和性格特征。而且大都会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比如,有的作者语言幽默犀利,有的作者语言精练含蓄。在表现方式中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

二、人物语言,是指作品中的人物所说的话。包括独白和对话等。个性化是对人物语言的基本要求。换个说法,人物语言一定要符合作品人物的个性(性格、年龄、受教程度、身份等独有特质。)举个简单的例子:张飞和诸葛亮的对话语言,二者肯定会有差异。什么人说什么话,忌讳作品中所有人物都是一个腔调,都是叙述人(作者)的语言。

在小说和戏剧创作中,叙述人语言和人物语言常常结合运用,借以充分地描写人物。

弄清了文学语言的类别后,再讲一下文学语言的特点。

一是形象性。作家要通过语言的媒介来塑造形象,描绘事物,展现场景,使读者凭借自己的想象,宛如亲眼看到,亲耳听到一般。所以形象性是文学语言最基本的特征。比如:一个吝啬的有钱人,给乞丐一个铜钱。可以这样写:他把一文钱递给了乞丐。也可以这样写:他把一文钱扔给了乞丐,钱掉在地上,叮叮当当地滚到了乞丐的脚边……两句话虽然是同一个意思,但一句平常的叙述就变成了一句有意味的文学语言,一幅鲜明而又具体的富豪掷小钱的图景就浮现在读者面前了。这就是文学语言的魅力所在。

浅谈文学语言的艺术特性

一、文学话语和文学语言

文学话语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活动的工具。就是两者通过文字语言在某一具体的环境中展开的沟通活这样,文学作为话语,至少包含如下五个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本文、沟通、语境。

二、文学语言的艺术特性

1.文学语言的形象性,是文学语言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学语言修辞的根本要求。与理论语言的比较中显得异常分明。

2.文学语言的音乐性,是文学语言的另外一个基本特征,也是文学语言修辞的根本要求之一。就是作家在创作具体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事情、物体、环境时,通过文学语言呈现出打动读者的音乐环境,也就是和文学语言的形象性,情意性特征融合在一起的语言形式特征。

3.情感性是语言“文学性”又一重要体现。理论语言纯以客观的态度,理论性的语言描述事物,不需要加杂过多的情感色彩;而文学语言就是在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是表达的程度、方式各有不同。

4.文学语言在准确性,鲜明性和生动性方面,不同于理论语言。在准确性方面,主要表现用合适的词语、句子,准确形象地反映生活逻辑的细密和精深的特性。

总之,文学语言的存在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人类丰富多彩,浩渺无限的内心世界。我们只有更好的把握文学语言的艺术特性,才能打通文学与其他艺术部类之间的联系,在作品中呈现画面美,音乐美,才能引导读者进入作品意境,对作品进行再创造,由此产生喜、怒、哀、乐、愁、怨、思等丰富的情感情绪。

以上就是文学语言的艺术特性的一个优秀的范文,小伙伴们可以仔细研究其中的内容,为自己的毕业论文寻找一些灵感,更多论文相关内容,请关注本平台,小编会做及时的整理与发布。

文学语言自身的特殊要求有哪些

文学语言的特殊要求是什么?

文学是以语言为媒介材料进行创作的一种艺术活动,语言在文学活动占有重要的地位。 “文学就是用语言来创造形象、典型和性格,用语言来反映现实事件、自然景象和思维过程。”“文学的第一个要素是语言。语言是文学的主要工具,它和各种事实、生活现象一起,构成了文学的材料。”文学离不开语言,但语言并不都是文学。文学语言是作家在文学创作中用来完成审美创造,用来塑造艺术形象所使用的语言,即文学作品的语言。文学语言与普通语言虽然属于同一符号系统,但二者之间又有着明显的区别。普通语言指向现实世界,它的意义是与客观事物相对应的。作为交往的工具,普通语言要求清楚、明白、准确,符合社会现实和生活逻辑。文学语言则不同,它指向艺术世界,主要职能是建构特殊的文学形象系统。它不一定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但必须服从文学创作的艺术规律。由此,文学语言形成了自身的特殊要求,即形象性、含蓄性和情感性。

① 形象性。文学与其他艺术一样,都要塑造艺术形象。不过,它不能借助色彩、线条、音响等物质媒介材料,而只能运用语言来完成。用语言塑造形象,成为文学创作的中心任务;而这一中心任务决定了文学语言必须具有形象性。形象性,是文学语言的最基本的要求。语言本身的功能,体现着二重性。首先,语言作为人类思维的形式,是概念的符号,具有传达概念的功能。同时,语言又可以透过概念,与相应的事物的表象建立联系,具有唤起表象的功能。所谓形象性,就是强调作家进行文学创作时要自觉调动发挥语言的唤起表象的功能,展开具体的刻画描写,状物摹形,绘色绘声,来完成塑造艺术形象的任务。形象性的文学语言,重在通过刻画描写以展现事物、现象的形态特征和内在神韵,力求具体、恰当、鲜明、生动,积极营造如在眼前、境像逼真的艺术效果。例如老舍的《骆驼祥子》中,写祥子外出拉车,盛夏午后,忽遇风云突变的一段,语言的形象性就非常突出:“云还没铺满了天,地上已经很黑,极亮极热的晴午忽然变成黑夜了似的。风带着雨星,像在地上寻找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的乱撞。北边远处一个红闪,像把黑云掀开一块,露出一大片血似的。风小了,可是利飕有劲,使人颤抖。一阵这样的风过去,一切都不知怎好似的,连柳树都惊疑不定的等着点什么。又一个闪,正在头上,白亮亮的雨点紧跟着落下来,极硬的砸起许多尘土,土里微带着雨气。大雨点砸在祥子的背上几个,他哆嗦了两下。雨点停了,黑云铺匀了满天。又一阵风,比以前的更厉害,柳枝横着飞,尘土往四下里走,雨道往下落;风,土,雨,混在一处,联成一片,横着竖着都灰茫茫冷飕飕,一切的东西都被裹在里面,辨不清哪是树,哪是地,哪是云,四面八方全乱,全响,全迷糊。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的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了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几分钟,天地已分不开,空中的河往下落,地上的河横流,成了一个灰暗昏黄,有时又白亮亮的,一个水世界。”这么真切的情景得以呈现,完全得益于形象性的文学语言的成功运用。文学语言的形象性不仅体现在对具体事物的刻画上,也体现在对无形无状的情、意、理的传达上。友情本无具体形状,然而李白的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深湛的潭水反衬,使友情似乎也形象化了。新旧代谢本是抽象哲理,然而【刘禹锡】的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艺术地赋予了新旧代谢以具体形态。显然,富于形象性的文学语言能够使文学形象具体鲜活、生气灌注。为强化文学语言的形象性,作家需要仔细斟酌、锤炼,适当地运用一定的修辞技巧。

② 含蓄性。科学著作要阐发理性的思索,建构理论的体系,因此语言必须简明精确。文学作品则不同。文学面对的是广阔而多样的社会生活的原生状态,营造的是异彩纷呈的艺术世界,这就要求文学语言必须含蓄蕴藉,言简而意丰,言有尽而意无穷,形成独特的艺术魅力。唐代刘知几讲:“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使夫读者望表而知里,扪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6]这段话正可以视为是对文学语言含蓄性的解说。

文学语言的含蓄性,不仅在于表达的曲折委婉,更在于涵义的深厚丰富。从语言的意义层面来说,有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两个层面。普通语言主要传递的是表层意义,而文学语言传达的重点则是深层意义。因此,作家进行文学创作,就应该充分拓展、挖掘语言的内涵和外延,增强语言的内在张力,在表层字面意义之外包容进更为丰厚的内在深层意义。这样做的结果,必然使文学作品的艺术容量得到有效扩充,并给读者预留出广阔的想象、思考空间和充分的咀嚼、品味余地。

③ 情感性。文学创作活动具有鲜明的主体性,灌注着作家丰富而复杂的审美情感。与此相适应,文学语言也必须要具有情感色彩、情感力量。只有情感性的语言,才与文学的特征相适应,才能真切地传达出作家对社会人生的种种情感体验。文学语言的情感性,蕴含在语言所构成的意象和语言表达的形式之中,主要是通过词语、句式、语调等方面体现出来的。文学作品整体的情感基调,决定着文学语言的情感基调,即所谓 “言欢则字与笑并,论戚则声与泣共”。也就是说,文学语言的词语、句式、语调等方面的感情色彩,是依据文学作品整体的情感基调来确立的。

形象性、含蓄性、情感性是从不同角度对文学语言提出的基本要求。它们显示出同一事物在不同方面的特性,共同体现了文学语言与普通日常语言之间的主要区别,也共同构成了文学语言自身的审美特征。

文学的情感性的表现是什么

一、文学语言具有形象性。

  这是最基本,最首要的特征。形象性是指所使用的语言能够把描写的对象具体生动可感的表现出来,使接收者产生可视可闻可触的形象性感受。

  文学语言的形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生活中有形有象的事物再现出来,如叙事性作品对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等;二是将生活中无形无象的事物即思想情感形象化。如王朔称跳崖自杀为“尝尝自由落体的滋味,默默地躺在深山,血沃中华。” 如李煜在词作《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元代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的前三句,每一句都是三个不同意义的词语的排列,但当它们被放在一起构成一首小令的时候,词语的孤立意义让位于丰富的合成意境,以一个“断肠人”的意象串联起咀嚼不尽的审美内涵。“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意象既使作者的哀愁具有具体的表现形式,又使作者的情感与环境的寂寞、荒凉形成了和谐统一的意境,而读者也通过这些意象窥探到了作者长年漂泊的哀愁。

二、文学语言的含蓄性,模糊性。

  凝练含蓄指语言言简意赅。凝练则精粹,含蓄则不浅露,一能当十,少能总多,能诱发创造性想象心理活动。这种方式,能以尽可能少的文字表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使读者既感觉到充实饱满,又回味无穷。

  例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作者并未明确的说明国破家亡后自己表现的悲伤。而是借物象花和鸟的情态来含蓄婉转的表达自己的深哀痛。又如,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这首诗没有只言片语描述凄惨哀怨之情,但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意境读来却让人倍感唏嘘。青春易逝,红颜憔悴,那种宫女的无穷的哀怨之情,对盛世衰败的落寞之情给人以无穷的韵味。

  模糊朦胧是相对于科学的精确性而言,是事物现象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在整体上的总和。科学概念的特征是二值逻辑判断,非此即彼,是非分明,而模糊性概念特征是多值逻辑判断,亦此亦彼,它反映事物的多因性、动态性。

  中国古代文论中所谓“无言之美"、“无声之美”,实质上指精神指向上的一种可以诱发千般想象的模糊与空白。例如 “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形象生动的表明了春天万物生机的景象。作者有意模糊的将人与植物融为一体,使主体的情感移入到客体之中,使读者如沐春风,感觉身临其境。

  语言尤其是文学语言之美在于“情在词外”、“意在言外”。妙笔全在无字处方为佳作,此处无声胜有声乃为妙曲,不在有形处、全在无形中才算名画。这正是模糊话语在文学作品中所起的作用,也是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中所指出的“义生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的艺术效果。任何一部作品都是写作主体(即作者)反映客观事物和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评价,其中必然蕴含了作者的情感因素,而情感是人类思维中的最不确定,最难以捉摸的,也是最模糊的部分,这种思维的模糊性就必然会反映在作品的语言中,使文学作品的语言也具有模糊性。“见花好颜色,争笑东风,双脸上,晚妆同”是花间派词人欧阳炯用以描写女子貌美的诗句。这是作者当时所见所想,具有极强的主观性及时间性;客体(诗中女子)是谁?她究竟生得是哪般摸样?作者的写作过程又是怎样的?我们不是作者,也不在现场,一切都是模糊不清的,然而这种含蓄而且模糊的表达,读来却有精准语言难以比及的效果。

三、文学语言具有暗示性。

  模糊数学认为“一个系统的复杂性增大时,它的精确性必将减小。”反过来讲,语言越不精确,暗示性就越大,它的含量就越大。

  暗示性,关联心理语言学“内部语言”。所谓内部语言,不是默默不作声的自言自语,而是言语主体在将内心的动机、愿望转化为表述性的外部语言时的-种过渡言语形式。它使用的语汇不多,但意象十分丰富,它的语法结构不很完整,但意象十分强烈。

  例如,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如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特别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良好的祝愿出发,写兄弟之情。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用深邃无底而又美妙无空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

四、文学语言具有情感性。

语言沁润着感情的液汁,所谓“言为心声”。语言学家索绪尔区别了语言与言语两个概念,语言是公众的,言语是个人的。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特有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思维工具,是一套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言语是人们对语言的使用,是说话(或写作)时使用的一套符号系统,这套符号系统就是“语言”;是说话(或写作)的动作,称为言语行为;是说出来(或写下来)的话语,称为言语作品。言语行为和言语作品合称为言语。

  文学语言的情感性是指,文学语言一定会表达作者情感,只是表达的程度有高有低,表达的方式有曲有直有隐有显,抒情性作品表情达意非常明显,而叙事性作品,只要认真体察,也能捕捉到作者情感活动的线索脉络。

五、文学语言具有内指性。

  文学语言作为“内指性”的话语,它指向作品本身的世界,它不必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它不是传达第一世界(客观现实)的真实,而是传达第二世界(情感世界)的真实,它可以不尊重事实。

  例如"不知明镜里,何处染秋霜。"作者并不是真的不知道自己头发为什么花白,而是借以反问的形式来引起读者的思考。作者直视客观世界中自己年老的事实,但又强烈的表达了自己主观的情感,表现自己对于年华易逝,容颜老去的无限感慨之情。

六、文学语言具有独创性。

  新鲜是多样的前提,有创造性才有多样性。语言的多样性是指从不同的角度、层次、特性出发,不仅能表现不同类事物,而且能表现同类事物的差异、同一事物的差异。

  “陌生化”就是力求运用新鲜的语言或奇异的语言,去破除这种自动化语言的壁垒,给读者带来新奇的阅读体验。“陌生化”并不只是为着新奇,而是通过新奇使人从对生活的漠然或麻木状态中惊醒过来,感奋起来。“陌生化”相对于“自动化”,自动化使语言失去新鲜感。如“春天来了,雁南飞了,草转绿了,百花盛开了”

  有这样两句话:“春天来了。”“被细雨淋湿的鸟鸣跌落在河面上,江水微涨。微风拂来,夹岸的柳枝被风剪成丝缕,舞成一片婀娜。”(董华翱《守望春天》)两句话表达了同一个意思,就是春天来了,这我们都能读懂,但似乎后者更容易抓住读者的心,因为它更容易引发我们诗意的联想和想象,获得一种美的感受。

对文学形象性的理解?

所谓文学形象的感知的间接性,是指作为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不具有直接的现实性,它只能通过接受者的想象和联想才有可能间接地被感知.换言之,读者只有了解了某种语言文字的意义,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艺术的想象和思索,才能再现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形象蕴涵的思想意义.(文学语言→读者想象→文学形象)

歌德说:“造型艺术对眼睛提出形象,诗对想象力提出形象.”

文学形象的间接性与语言文字的抽象性、符号性密切相关.文学作品是用“文字”,即“语言的替代性符号”来描绘形象的.语言符号虽然也有声音或书面的载体,能为人们的知觉所把握,但不能直接再现事物本身的形象,直接作用于读者的视觉或听觉.读者必须懂得符号的意义,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特别是外语文学),通过对文字的阅读,语义的理解,根据语言符号的提示与刺激,产生想象和联想,唤起以往类似的经验和体验,才能感受到作品中的形象.以此言之,读者至少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

(1)懂得并熟练掌握、理解该作品所用的语言;

(2)要有丰富的想象力;

(3)要有丰富的生活阅历、经验和感受.

因此,文学形象缺乏直观性,是非物质的,是一种必须诉诸想象才能被感知和领悟的间接性形象.

萨特说:“小说给人的不是物,而是物的符号.光凭这些符号,即指示虚空的文字,怎么能建立一个站得住脚的世界呢?”(《论文学》)……召唤读者自由想象.

参考:文学理论课程讲义《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功能》.

果果娴子71 2014-12-04

儿童文学语言的形象性的表达技巧有哪些?

文学通过鲜明、生动、具体的语言表现,把大千世界的性质、情状展示给读者,使人感同身受,如临其境。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等古诗名句历来为人称道,其奥妙就在于形象生动,一字一词即能传神,令境界跃然纸上。

文学语言的形象化,主要是通过形象性的表述达到叙述事物,描写环境,表达思想,传递情感的作用。文学语言要求对事物本质和主要特征做出精确描写。但这种精确性不同于科学语言的精确性。科学语言有着严格的质与量的规定性,而文学语言则常常在精确性的背后带有较大的延展性和创造性,即赋予读者深广的感知、想像空间。

儿童文学作品中,语言的形象性更为重要。形象化的语言能使儿童将亲身经验与语言所提供的信息很容易地结合起来。在儿童文学中,我们常常会读到这样的语言:“稻穗儿一摇一摆的,好像在向小花点头”、“我觉得自己比洗了一百次澡还要干净”、“拇指姑娘冻得直像风中秋叶似的抖个不停”这些形象化的语言,使儿童对于各种事物有了清楚、准确的印象和理解,对于人物心理有了真切、细致的体验。这样,儿童在诵读诗歌,倾听故事的时候,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也会得到满足的愉悦感,同时逐步习得一种成熟的语言状态。这些都是形象化的文学语言产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