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重点词汇500个,高考文言文重点词汇汇总

高考文言文重点词汇500个,高考文言文重点词汇汇总

|

高频文言文

1. 500个常用文言实词用法

先列举一部分: 高中教材文言文实词、虚词知识系统梳理 第一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勾践灭吴》 7.南至于句无 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 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 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 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 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 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 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 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 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取 古:男子;今: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邹忌讽齐王纳谏》 16.徐公来,孰视之 孰,通“熟”,仔细。 9,今齐地方千里 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 17.少益耆食 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 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 19.无乃尔是过与 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花白。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通“途”,道路。

《劝学》 23.虽有槁暴 有,通“又”,又,再。 暴,通“曝”,晒。

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秋水》 26。泾流之大 泾,通“径”,直。

27.不辩牛马 辩,通“辨”,分辨。 《过秦论》 28.合从缔交 从,通“纵”。

合从,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29.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困顿,失败。

30.陈利兵而谁何 何,通“呵”,呵问。 31.始皇既没 没,通“殁”,死。

32.而倔起阡陌之中 倔,通“崛”,崛起,兴起。 33.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影子。

《鸿门宴》 34.距关 距,通“拒”,把守。 35.毋内诸侯 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36.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37.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违背,背叛。

38.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9.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通“隙”,嫌怨,隔阂。

40.因击沛公于坐 坐,通“座”,座位。 4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兰亭集序》 42.虽趣舍万殊 趣,通“趋”,往,取。 43.亦由今之视昔 由,通“犹”,犹如,如同。

《归去来兮辞》 44.景翳翳以将入 景,通“影”,日光。 45.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通“何”,为什么。

古今异义 《烛之武退秦师》 《勾践灭吴》 《邹忌讽齐王纳谏》 《触龙说赵太后》 10.太后明谓左右 古:近臣、属下、侍奉在身边的人员等;今:左和右两方 面,或用在数目字后面表示概数。 11.年几何矣 古:多少;今:指数学的一门学科。

12,至于赵之为赵 古:是动词“至”与介词“于”的连用,译为“到,上推到”; 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外提起一事。 《季氏将伐颛臾》 13.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古:把……当做,让……做;今:认为。

14.是社稷之臣也 古:此,这,代词;今 15.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古:诸侯的封地称 今:“国”指国家, 《寡人之于国也》 16.河内凶 古:谷物收成不好, 17.弃甲曳兵而走 古:跑,逃跑;今:行 18.是使民养生丧死无, 古:供养活着的人; 《劝学》 19.金就砺则利 古:指金属制的刀剑 20.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古:验,检查;今:探; 2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 古:安置,安身;今: 某人某事物上。 《过秦论》 2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 古:崤山以东,即东: 《鸿门宴》 23.约为婚姻 古:结成亲家;今:指 24.所以遣将守关者 古……的原因;今: 2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 古:意外的变故;今: 26.将军战河北 古:黄河以北;今:河北省 27.臣战河南 古:黄河以南;今:河南省 28.如今人方为刀俎,我 古:鱼和肉,指被欺凌 29.再拜献大王足下 古:两次;今:又一次 《兰亭集序》 30.列坐其次 古:旁边,水边;今:次序,等第 31.向之所欣 古:过去,从前;今: 有方向、对着、偏袒等意思 《归去来兮辞》 32.问征夫以前路 古:行人;今:指出征的人 常见实词归类 《烛之武退秦师》 ①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陈述) 说 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杂说,一种文体) ③秦伯说,与郑人盟 (通“悦”,喜欢,高兴) ①辞曰:臣之壮。

2. 150个常用文言文字词意思解析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 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策: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长:cháng 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 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 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 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16. 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7. 箪: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 18. 当:1、承当,承受.(当之无愧) 2、应当.(当奖率三军《出师表》) 3、将要.(今当远离) 4、对着,向着.(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5、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 6、抵挡.(“锐不可当”) 19. 道:1、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2、道义.(伐无道,诛暴秦) 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说,讲.(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0. 得:1、能够(二者不可得兼) 2、得到、获得(故不为苟得) 3、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1. 等:1、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 22. 敌:1、攻击(恐前后受其敌《狼》) 2、敌人(盖以诱敌《狼》) 23. 吊:1、凭吊(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2、慰问(人皆吊之) 24. 度:1、dúo估计、推测(孤不度德量力) 2、渡过、越过(关山度若飞) 25. 端:1、画幅的右端(左手执卷端) 2、正、端正(其人视端容寂) 26. 恶:1、怎么(恶能无纪) 2、厌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27. 发:1、行动、发动(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2、发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3、起,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间) 4、征发(发闾左?m戍渔阳九百人) 5、开放(野芳发而幽香 ) 6、发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7、fā,头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8. 凡:1、凡是(则凡数州之土壤) 2、总共(凡三往) 29. 方:1、见方(方七百里)2、长方形(方以长)3、当……时候(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30. 分:fēn 1、划分,分开.(今天下三分《出师表》) 2、分配,分给.(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3、长度单位.(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4、fèn,职分,本分.(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31. 奉:1、通“俸”侍奉(为妻妾之奉) 2、接受、奉行(奉命于危难之间) 3、供养(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2. 否:1、同“不”没有(尊君在否) 2、恶、坏(陟罚臧否) 33. 夫:1、那(予观夫巴陵胜状) 2、fú,句首发语词(夫环而攻之/且夫人之学) 3、丈夫(夫?J声起/罗敷自有夫) 4、成年男子的通称,人(荷担者三夫) 34.扶:1、沿,顺着(便扶向路《桃花源记》) 2、搀扶(出郭向扶将《木兰词》) 35. 拂1、违背、阻碍(行拂乱其所为) 2、同“弼”,辅佐(入则无法家拂士) 3、轻轻擦过(以手拂之) 36. 福:1、赐福、保佑(神弗福也) 2、好事、有福之事(此何遽不为福乎) 37. 富:1、富丽(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2、富有、充足,有许多(家富良马) 38. 更:1、重新(即更刮目相待) 2、进而(醉则更相枕以卧) 3、互相(更相庆) 4、再、又(更上一层楼) 5、更加(举杯销愁愁更愁) 39. 苟:1、如果(苟富贵/苟慕义强仁) 2、苟且(故不为苟得/苟全性命于乱世) 3、且、或许,表希望(苟无饥渴) 40. 固:1、本来(固众人《伤仲永》) 2、顽固、固执(汝心之固《愚公移山》)3、一定、必定(而戍死者固十六七)4、巩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5、安守,固守(君子固穷……) 41. 故:1、旧的,原来的(温故而。

3. 【常用文言文实词与虚词词义整理实词136个虚词15个】

【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的“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矣、乎、哉、焉、耳等.。

4. 高中常用文言文实词都有哪些

难 ①困难:难去今之县令者(五)吾见其难为(庖)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 ②灾难(nàn):今操芟夷大难(赤) ③反驳:所谓交相问难(问) 愿 ①乐意:臣愿奉璧往使(廉) ②希望:愿结友(廉)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赤) 案 ①几案: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取案上器击伤夫人(记) ②察看:召有司案图(通“按”)(廉) 方 ①周围:今齐地方千里(邹) ②并排:今操方连船舰(赤) ③正直:方正之不容也(屈) ④方位、方向: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张) 修 ①长、高: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庞然修伟(促)巨身修尾(促) ②学习,效法:不期修古(五) ③修建:室坏不修(项)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④整治:修守战之具(过)朝早晨:朝服衣冠(邹)春江花朝秋月夜(琵) 朝 ①朝廷:动以朝廷为辞(赤) ②上朝:相如每朝时(廉) ③朝见:皆朝于齐(邹)弱国入朝(过) 私 ①私下:私握臣手(廉)从道旁私语(柳) ②偏爱: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 ③与“公”相对:公私之积犹可哀痛(论) 蔽 ①遮盖:横柯上蔽(与)苫蔽成丘(狠) ②蒙蔽:王之蔽甚矣(邹) 面 ①脸: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 ②当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 庭 ①院子:垣墙(项) ②通“廷”:拜送书于庭(廉) 语 ①言语,谈论:越人语天姥(梦游)从道旁私语(柳) ②告诉:而语女曰(记)不可不语(鸿) 名 ①名字,名称: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芙)盖当时未有雁荡山之名(梦) ②取名,得名: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而此独以钟名(石)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梦) 曰 ①说:乃谓秦王曰(廉)遽契其舟曰(察) ②叫作,称作:曰师曰弟子云者(师)曰颜佩韦、杨念如……(五人) 文 ①文字:其文漫灭(游)文曰初平山人(《核舟记》) ②文章:其文约(屈) 进 ①前进:余船以次俱进(赤)其进愈难(游) ②进献:群臣进谏(邹)相如前进缶(廉) ③出来做官:进亦忧、退亦忧(《岳阳楼记》)奇奇异,罕见:其见愈奇(游)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张)奇单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好 ①美好:好鸟相鸣(与) ②喜好(hào):寡人窃闻赵王好音(廉)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 出 ①与“入”相对:己而相如出(廉)有怠而欲出者(游) ②产生、发生:莫知计所出(指) ③出现、显露:水落而石出(《醉翁亭记》)极尽: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观 ①看,观赏: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芙)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因得观所谓石钟者(石) ②观察: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廉)古人之观于天地(游) ③宫廷建筑:大王见臣列观(廉) ④景象:非常之观(游)岳阳楼之大观(《岳阳楼记》) 求 ①寻求、需求:求人可使报秦者(廉)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 ②请求:求而不得者也(送) 险 ①地势不平坦:险以远,则至者少(游) ②险要,险阻: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也(赤) 云 ①说:昔人云将以有也(指)云有第五郎(孔) ②语气词: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左)为诗云尔(孔) ③如此,这样:曰师曰弟子云者(师) ④云(云):天下云集响应(过)云霏霏其承宇(涉) 鼓 ①击鼓:百姓闻王钟鼓之声(孟)齐人三鼓(《曹刿论战》) ②振动:微风鼓浪(石) ③鼓(乐器):瞽奏鼓(《书胤征》) ④弹奏:赵王鼓瑟(廉)今王鼓乐于此(孟) ⑤古代夜间计时:戊申晦,五鼓(《登泰山记》) 是 ①正确(与“非”相对):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问) ②这(虚词):是以见放(屈)当是时(鸿)所在皆是也 遗 ①丢失:得遗金一饼(《乐羊子妻》) ②遗漏、忽略:小学而大遗(师) ③留下:始访其遗踪(石) ④遗(wèi)送、给:先以书遗操(赤)留待作遗施(孔) 得 ①得到,秦城恐不可得(廉)可以得富贵也(谭) ②收获:往往有得(游) 谓 ①对……说:因笑谓迈日(石)谓秦王曰(廉) ②叫做,称为:可谓死君乎()有十月熟者谓之晚稻(梦) ③认为:众谓余一行为可以纾祸(指) 至 ①到达、到:左右引相如至(廉)亦不能至也(游) 察 ①细看:徐而察之(石) ②考察:子是之不察(《卖柑者言》)。

5. 求高中语文文言文常用词(全)

文言文常用120个实词 爱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 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 6古之遗爱也(恩惠) 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 安 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安全) 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 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 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 7衣食所安(养生) 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 被 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 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 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 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 倍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 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一倍,加倍) 3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 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 本 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 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 3本在冀州之南(本来,原来) 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 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 6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 7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赋的善心) 8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 9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 鄙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 3鄙人不知忌讳。

(鄙人,复合词,自称的谦辞) 4孔子鄙其小器(轻视) 兵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 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 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 5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兵符,复合词,古代调兵用的凭证) 病 1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 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点) 4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 5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 6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责备、羞辱) 察 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 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详审) 3虽不能察 ,必以情(了解,弄清楚) 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洁白的样子)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 6人至察则无鱼(精明) 朝cháo 1朝服衣冠(zhāo 早晨) 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 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 4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6期年不听朝(朝政) 7坐南朝北(对、向) 曾 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用作加强语气,有时相当于\'连----都----\'或\'竟\'、竟然\') 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经) 3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竟然) 4是高、曾时为一户(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 5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乘chéng 1乘犊车,从吏卒(驾车,坐车,骑马)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 3自京师乘风雪(冒着) 4比至陈,车六七百乘,(shè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5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 6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shèng四) 诚 1帝感其诚(真心真意) 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的确) 3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果真,如果) 4帝感其诚(诚心,诚意) 除 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台阶) 2为汉家除残去秽(清除,去掉) 3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清除,去掉) 4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 5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 6扶辇下除(门屏之间) 辞 1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词,言语) 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词,文学) 3动以朝廷为辞(藉口) 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 5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别) 6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古代的一种文体) 7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 8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辞令,应酬的言辞) 9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婉言道歉) 10近者奉辞伐罪(命令) 从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跟随,随从) 2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顺从) 3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向---学习) 4樊哙从良坐(依傍) 5从此道至吾军(由,自) 6弟走从军阿姨死(参与) 7其从如云(随从的人) 8欲不可从(放纵) 9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zòng次于最亲的亲属,堂房亲属) 10合从缔交,相与为一(通\'纵\'。东西为横,南北为纵。

合纵: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反对秦国策略) 11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从事,官名) 12可以便宜从事,何必禀我(办事) 13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从容,舒缓,不急迫) 殆 1知彼知已,百战不殆(危险)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近于,几乎) 3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恐怕) 4思而不学则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当 1木兰当户织(对着,面对) 2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抵,相抵) 3有大石当中流(阻挡,抵挡) 4北邀当国者相见(执掌,主持) 5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承担) 6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应当,应该) 。

6. 总结下高考文言文常用的实词

文言文常用实词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通假字

1.同音替代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案通按)

2.音近替代 距关,毋内诸侯。(内与纳声母相同) 举酒属客。(属与嘱韵母都是u)

3.形近替代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被与“披”因同一个形旁“皮”而通)

通假字的理解和句意关系甚大,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碰到实词字面意思理解不通的时候可以考虑是否出现通假现象。但是需要注意不要胡乱代替,望文生义,因为通假字往往是约定俗成的,要注重积累。

二、偏义副词

所谓偏义副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暗衬。

1.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存亡”只有“亡”的意义,“存”为衬字。

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例:今有一个入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在句子中只有“园”这个语素表示意义,“圃”只作暗衬。

需要注意的是,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偏义副词和同义词的重叠使用要区别开来。例:伶俜萦苦辛/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其中“伶俜”是合成词,不能单独解释某个词素。“怨望”是同义词连用,都是怨恨的意思。“死生”指死亡和活着,不偏指。

三、古今异义词

所谓“古今异义”,主要指那些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已经不同的词,尤其是差别细微、容易别忽略的词。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词义扩大:“江”“河”二字,古代特指长江与黄河,现在泛指一切较大的河流。“好”,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

2.词义缩小:“臭”,古代表示好坏气味均可,现在只表示坏的气味。“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臭”必须解释为“气味”。

3.词义转移:“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只能解释为“眼泪”

4.词义感 *** 彩的变化:即褒贬意义的转化。 “卑鄙”古代表示出身低微,见识浅陋,是一个表谦虚的中性词,今却指品行恶劣。其中“卑”为身份低下,“鄙”为见识浅陋。

5.名称说法改变:“目”该称眼睛,“寡”现已换用为“少”,“足”换用为“脚”。

四、一词多义,即一个字或词有多个意思。

主要是掌握好课本上古诗词及文言文的注解部分,注重积累。并且要与文言虚词、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综合起来,才能把一篇陌生的文言文读懂!文言实词太多了,此处不赘述。有什么疑问请追问或给我留言,希望对你有帮助。

500个常用文言实词用法

先列举一部分:

高中教材文言文实词、虚词知识系统梳理

第一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勾践灭吴》

7.南至于句无 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 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 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 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 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 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 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

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 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取 古:男子;今: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邹忌讽齐王纳谏》

16.徐公来,孰视之 孰,通“熟”,仔细。

9,今齐地方千里 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

17.少益耆食 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 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

19.无乃尔是过与 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花白。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通“途”,道路。

《劝学》

23.虽有槁暴 有,通“又”,又,再。

暴,通“曝”,晒。

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秋水》

26。泾流之大 泾,通“径”,直。

27.不辩牛马 辩,通“辨”,分辨。

《过秦论》

28.合从缔交

从,通“纵”。合从,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29.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困顿,失败。

30.陈利兵而谁何 何,通“呵”,呵问。

31.始皇既没 没,通“殁”,死。

32.而倔起阡陌之中 倔,通“崛”,崛起,兴起。

33.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影子。

《鸿门宴》

34.距关 距,通“拒”,把守。

35.毋内诸侯 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36.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37.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违背,背叛。

38.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9.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通“隙”,嫌怨,隔阂。

40.因击沛公于坐 坐,通“座”,座位。

4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兰亭集序》

42.虽趣舍万殊 趣,通“趋”,往,取。

43.亦由今之视昔 由,通“犹”,犹如,如同。

《归去来兮辞》

44.景翳翳以将入 景,通“影”,日光。

45.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通“何”,为什么。

古今异义

《烛之武退秦师》

《勾践灭吴》

《邹忌讽齐王纳谏》

《触龙说赵太后》

10.太后明谓左右

古:近臣、属下、侍奉在身边的人员等;今:左和右两方

面,或用在数目字后面表示概数。

11.年几何矣

古:多少;今:指数学的一门学科。

12,至于赵之为赵

古:是动词“至”与介词“于”的连用,译为“到,上推到”;

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外提起一事。

《季氏将伐颛臾》

13.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古:把……当做,让……做;今:认为。

14.是社稷之臣也

古:此,这,代词;今

15.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古:诸侯的封地称 今:“国”指国家,

《寡人之于国也》

16.河内凶 古:谷物收成不好,

17.弃甲曳兵而走

古:跑,逃跑;今:行

18.是使民养生丧死无, 古:供养活着的人;

《劝学》

19.金就砺则利

古:指金属制的刀剑 20.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古:验,检查;今:探;

2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 古:安置,安身;今: 某人某事物上。

《过秦论》

2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 古:崤山以东,即东:

《鸿门宴》

23.约为婚姻 古:结成亲家;今:指

24.所以遣将守关者 古……的原因;今:

2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 古:意外的变故;今:

26.将军战河北 古:黄河以北;今:河北省

27.臣战河南 古:黄河以南;今:河南省

28.如今人方为刀俎,我 古:鱼和肉,指被欺凌

29.再拜献大王足下 古:两次;今:又一次

《兰亭集序》

30.列坐其次

古:旁边,水边;今:次序,等第

31.向之所欣

古:过去,从前;今: 有方向、对着、偏袒等意思

《归去来兮辞》

32.问征夫以前路 古:行人;今:指出征的人

常见实词归类

《烛之武退秦师》

①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陈述)

说 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杂说,一种文体)

③秦伯说,与郑人盟 (通“悦”,喜欢,高兴)

①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推辞)

辞{②停数日,辞去 (告别)

③不辞劳苦 (推托)

①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边远的地方)

鄙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边邑)

③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浅陋)

①则名微而众寡 (细小,轻微)

②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暗暗地)

③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稍微,略微)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如果没有,如果不是)

《勾践灭吴》

①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知道)

②如寡人者,安与知耻 (感到,懂得)

③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主持,管理)

④孰为汝多知乎 (通“智”)

复 ①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繁复)

②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 (再)

③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恢复)

①果行,国人皆劝 (劝勉)

②劝君更尽一杯酒 (劝说)

①自杀未遂 (成功) ,

遂{②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于是,就)

③遂使之行成于吴 (终于)

①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 (掌管)

②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面对)

当③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介词,表示在某个时候)

④—夫当关,万夫莫开 (阻挡,把守)

⑤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必定)

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将)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①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朝拜)

10.朝{②于是人朝见威王 (朝廷)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 (读zhao,早晨)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谁)

11.孰{②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通“熟”,仔细)

③是可忍,孰不可忍 (什么)

①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 (真心,诚意)

12.诚{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确实,实在)

③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 (果真,表示假设)

13.方①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方圆,纵横)

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地方)

③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才,刚刚)

14.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善良,善事)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好,美好)

③京中右善口技者 (擅长)

④王曰:“善。” (表示同意的应答词)

15. ①奉命于危难之间 (时候,期间)

②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间或,断断续续)

间③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参与)

④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夹杂,搀杂)

《触龙说赵太后》

16.质①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质地,底子)

②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作抵押,作人质)

③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询问)

17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到)

②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趁着)

③凡我父兄及国子姓(表示并列的连词,和,以及)

④徐公何能及君也(b《比得上,赶得上》

18.①不若长安君之甚 (厉害)

②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严重)

③目似瞑,意暇甚 (相当,很)

④好读书不求甚解 (仔细)

19.少①少时,一狼径去 (表示时间很短)

②太后之色少解 (稍微,略微)

③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 (读shoo,年龄小)

20.异 ①何异断斯织乎 (不同)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 (特别的,特殊的)

③太后笑曰:妇人异甚 (特别)

④渔人甚异之 (以……为异,对……感到诧异)

⑤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别的,另外的)

《季氏将伐颛臾》

21.是 ①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这)

②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判断词,是)

③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 (正确,与“非”相对)

22.疾 ①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病)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厌恶,憎恨)

③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快,急速)

13.止 ①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停止)

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阻止)

③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仅仅,只)

24 见 ①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看见)

②曹刿请见 (召见) ,

③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拜见)

④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出现)

25、过 ①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走过,经过)

②过犹不及 (超过)

③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过分)

④是谁之过与 (过失)

⑤无乃尔是过与 (责备)

⑥故尝与过宋将军 (访,探望)

《寡人之于国也》

26.数 ①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数目)

②数口之豕,可以无饥矣(shuò,

③数罟不入湾池 (读cù,密)

27、发 ①百发百中 (发射)

②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派遣)

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打开)

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花开)

28.直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不弯曲)

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只,不过)

③系向牛头充炭直 (通“值”,价钱)

兵①非我也,兵也 (兵器)

②穷早黩武 (战争) 。

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军队)

④草木皆兵 (兵士)

30.胜 ①驴不胜怒,蹄之 (能承受)

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尽)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胜利)

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超过)

⑤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优美的)

《劝学》 ,

31.绝①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终止)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隔断)

③以为妙绝 (到了极点)

④佛印绝类弥勒 (非常)

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横渡)

32、强 ①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有力的弓)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强大,强健)

③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有余)

④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读qiang,竭力,勉强)

33、假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凭借、借助)

③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逛 (假如,如果)

④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与“真”相对,不真,假装)

34、望①吾尝跋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向远处看)

②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盼望、希望)

③先达德隆望尊 (名望)

④适冬之望日前后 (月圆之时,农历每月十五日)

35.闻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听见)

②博闻强志 (见闻、知识)

③不能称前时之闻 (声誉、名声)

《过秦论》

36、制 ①……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统率、指挥)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控制、制服)

③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规模)

④—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制作)

37、亡 ①追亡逐匕,伏尸百万(逃跑的士兵)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丢失)

③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

④河曲智叟亡以应 (无,没有)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好处)

38.利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有利的形势)

③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锋利)

39、固 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险固的地势)

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巩固)

③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固执)

④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既,已)

40·遗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失、丢失)

②遗夜不闭户,路不拾遗(遗失之物)

③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给予)

41.度①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规章制度)

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絮大 (读duo,计算)

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越过)

④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 (读du6,揣度)

《鸿门宴》

42.如①万事如意 (顺、随)

②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好像)

③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比得上)

④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到,往)

43.举①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 (举起)

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发动)

③孙叔敖举于海 (推举)

④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攻下,占领)

⑤杀人如不能举 (全,杀尽)

44. 谢 ①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感谢)

②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

③乃令张良留谢。(辞别)

④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告诉)

45.意①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意图)

②然不自意能先人关破秦 (意料,料想)

③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神情,神态)

《兰亭集序》

46.修 ①此地有祟山峻岭,茂林修竹(修长,高而直)

②修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修短,文中指寿命的长短)

③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修建)

④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整治、治办)

47.期 ①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必,必定到达)

②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周。期年,一周年)

③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约定)

48.致 ①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情趣、情致)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达到)

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土 (招致)

49.临 ①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这里引申为阅读)

②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面对。临风,迎着风)

③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面对)

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将要)

50.次 ①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处所、地方,这里指曲水之旁)

②太不上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③陈胜吴广皆次当行(次序、按次序,这里引申为轮到)

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行军途中的驻地)

《归去来兮辞》

51、行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行走)

②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将要)

③李白乘舟将欲行(离去)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行为)

52、引①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拉开弓)

②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端起)

③引以为流觞曲水 (引来,引导)

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称引,引用)

53.乘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乘车,坐上战车)

②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顺应)

③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古代四匹马拉的兵车)

④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趁,就着)

54、若 ①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似乎,好像)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假如)

③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你)

55、之①子犯请击之 (他们,指秦军)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 (它,指知识和道理)

③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它,即弃掷的珍宝)

文言文高频

1. 500个常用文言实词用法

先列举一部分: 高中教材文言文实词、虚词知识系统梳理 第一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勾践灭吴》 7.南至于句无 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 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 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 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 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 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 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 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 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取 古:男子;今: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邹忌讽齐王纳谏》 16.徐公来,孰视之 孰,通“熟”,仔细。 9,今齐地方千里 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 17.少益耆食 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 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 19.无乃尔是过与 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花白。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通“途”,道路。

《劝学》 23.虽有槁暴 有,通“又”,又,再。 暴,通“曝”,晒。

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秋水》 26。泾流之大 泾,通“径”,直。

27.不辩牛马 辩,通“辨”,分辨。 《过秦论》 28.合从缔交 从,通“纵”。

合从,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29.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困顿,失败。

30.陈利兵而谁何 何,通“呵”,呵问。 31.始皇既没 没,通“殁”,死。

32.而倔起阡陌之中 倔,通“崛”,崛起,兴起。 33.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影子。

《鸿门宴》 34.距关 距,通“拒”,把守。 35.毋内诸侯 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36.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37.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违背,背叛。

38.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9.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通“隙”,嫌怨,隔阂。

40.因击沛公于坐 坐,通“座”,座位。 4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兰亭集序》 42.虽趣舍万殊 趣,通“趋”,往,取。 43.亦由今之视昔 由,通“犹”,犹如,如同。

《归去来兮辞》 44.景翳翳以将入 景,通“影”,日光。 45.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通“何”,为什么。

古今异义 《烛之武退秦师》 《勾践灭吴》 《邹忌讽齐王纳谏》 《触龙说赵太后》 10.太后明谓左右 古:近臣、属下、侍奉在身边的人员等;今:左和右两方 面,或用在数目字后面表示概数。 11.年几何矣 古:多少;今:指数学的一门学科。

12,至于赵之为赵 古:是动词“至”与介词“于”的连用,译为“到,上推到”; 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外提起一事。 《季氏将伐颛臾》 13.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古:把……当做,让……做;今:认为。

14.是社稷之臣也 古:此,这,代词;今 15.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古:诸侯的封地称 今:“国”指国家, 《寡人之于国也》 16.河内凶 古:谷物收成不好, 17.弃甲曳兵而走 古:跑,逃跑;今:行 18.是使民养生丧死无, 古:供养活着的人; 《劝学》 19.金就砺则利 古:指金属制的刀剑 20.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古:验,检查;今:探; 2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 古:安置,安身;今: 某人某事物上。 《过秦论》 2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 古:崤山以东,即东: 《鸿门宴》 23.约为婚姻 古:结成亲家;今:指 24.所以遣将守关者 古……的原因;今: 2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 古:意外的变故;今: 26.将军战河北 古:黄河以北;今:河北省 27.臣战河南 古:黄河以南;今:河南省 28.如今人方为刀俎,我 古:鱼和肉,指被欺凌 29.再拜献大王足下 古:两次;今:又一次 《兰亭集序》 30.列坐其次 古:旁边,水边;今:次序,等第 31.向之所欣 古:过去,从前;今: 有方向、对着、偏袒等意思 《归去来兮辞》 32.问征夫以前路 古:行人;今:指出征的人 常见实词归类 《烛之武退秦师》 ①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陈述) 说 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杂说,一种文体) ③秦伯说,与郑人盟 (通“悦”,喜欢,高兴) ①辞曰:臣之壮。

2. 求高考120个文言文常用实词和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高考文言虚词18 一、而 二、何 三、乎 四、乃 五、其 六、且 七、若 八、所 九、为 十、焉 十一、也 十二、以 十三、因 十四、于 十五、与 十六、则 十七、者 十八、之 一、【而】 1、连词:可连结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译作 “和”或“及”或“又”。

如: 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墨子•尚同》)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蚁。

(《韩非子•说林》) 剑阁峥嵘而崔嵬。(《蜀道难》) 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承接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译作 “就”“才”“接着”。如: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 (4)表转折关系。可译作“但是”“却”。

如: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5)表假设关系,可译作“如果”、“假如”。如: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襄公三十年》) (6)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不译,有时译作“地”。如: 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译作“因而”“所以”如: 表恶其能而不用也。

(《赤壁之战》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一般译作“来”,或不译。

如: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9)为下文提出更甚的事情作衬托,译作“还” “尚且”常与“何况”“而况”相呼应,表递进。如: 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淮南子•人间》) 夫禽兽之愚,而不可妄致也,而况于火食之民乎?(尸子《明堂》) 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通“尔”,一般作定语,译作“你的”,也可作主语,译作“你”。

如: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若欲死而父, 即前斗。

《书博鸡者事》③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④余知而无罪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 3、通“如”:好像,如同。如: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 [而已]罢了。复音虚词,表示“限止”,语气助词。

例: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 尺而已。

(《口技》) [而后]才,方才。例:①三月而后成。

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师表》)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例: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庖丁解牛》) 二、【何】 1、疑问代词 (1)单独用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带有语气助词 “哉”“也”。

译作“为什么” “什么原因”。如: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2)用作前置的宾语,问处所或事物,译作“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如: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3)用作定语。

译作“什么”“哪”。如: 然则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 其间旦暮闻何物?(《琵琶行》) (4)用作状语,常表示反问。

译作“为什么”“怎么”。如: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副词:表程度,常用在形容词前。

译作“怎么”“多么”“怎么这样”。如: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古风十九首•其三》)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3、构成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1)“何如”即“如何”,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译作“怎么样”“什么样”。

如: 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2)“何以”即“以何”,常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译作“拿什么”“凭什么”。

如: 何以哉?(《曹刿论战》)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3)“奈何”,常用于疑问句中作谓语或状语。译作“怎么办”“为什么”。

如: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三、【乎】 1、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译作“吗”“呢”。

如: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2)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呢”。

如: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3)表猜度语气。译作“吧”。

如: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

3. 高中语文古文常用词积累

然 ⑴用在词后,作词尾表示状态。

相当于现代汉语“。

的样子”。例:①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②康肃忿然曰。③杂然相许,其妻疑曰。

④夫子喟然叹曰。⑤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

⑵然而,但是。例:①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②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③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④然君之职分难明。

⑤然群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⑥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⑦然睹促织,隐中胸怀。⑧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

⑨观袁守虽得民,然自喜轻上。 ⑶是的,对的。

例:①然之。命李忠义帅突将三千为前驱。

(然之:以之为然)②植然其言及圣门,门吏阻住。③吴广以为然。

乃行卜。④成然之。

早出暮归,提竹筒丝笼。⑤然,诚有百姓者。

⑷如此,这样。例:①遂开门纳众,及里城,亦然。

②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③子墨子曰:“然,胡不己乎?”④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⑤惟博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之信然。⑥后这为人君者不然。

⑦ 使之然也。⑧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⑨其去则然,其来则不然。⑩此亦不然矣。

⑸用在句末,“像。

一样”。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然后」相当于现代汉语“然后”,“然后才”,表示承接。例: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⑵然后导以取保,出居于外。⑶否则三缢加别械,然后得死。

⑷然后皇上与康先生之意始能稍通。⑸然后得一夕安寝。

⑹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⑺然后以六合为家。

⑻然后渡扬子江。⑼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⑽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11)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 「然则」相当于现代汉语“既然这样,那么。

”,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例:⑴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⑵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⑶然则成于下之得。

⑷然则诸侯之地有限。⑸然则废衅钟与?⑹然则一羽之不举,不为用力焉。

⑺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⑻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

「然而」相当于现代汉语“(虽然)这样,可是。”

表示转折。

例:⑴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⑵然而隐忍以行。

⑶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者】 (一)助词。

1.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

①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 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①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赤壁之战》) ②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②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 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 ①近者奉辞伐罪。

(《赤壁之战》) ②古者以天下为主,汀? ③远者数世,近者及身。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①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赤壁之战》) 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语气词。

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所 ⑴处所,地方。

例:①持童抵主人所。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③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④乐土乐土,爰得我所!⑤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⑥某所,而母立于兹。

⑦此何所也? ⑵用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

的事、物”? “。

的地方”、“。

的人”等。例:①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②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④荆柯有所待,欲与俱。⑤此疾之所由生也。

(所由生:产生的缘由。) 「所以」 ⑴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

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

的方法""是用来。

的"等。例:①吾知所以人距子矣,吾不言。

②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⑵表示原因。

相当于“。

的原因(缘故)”。例: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

②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③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④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所谓」所说的。

例:⑴郦道元所谓环水也。⑵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⑶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⑷汉高祖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

「所在」 ⑴到处。例: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

⑵所在之处,处所。例:①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②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③宫阙山陵之所在,去之茫茫。

何 ⑴什么。例:①。

4. 高中文言文常用词的意思.然、者、所、何、乃.分别举出各种用法极其

然 ⑴用在词后,作词尾表示状态.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样子”.例:①虎见之,庞然大物也.②康肃忿然曰.③杂然相许,其妻疑曰.④夫子喟然叹曰.⑤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 ⑵然而,但是.例:①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②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③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④然君之职分难明.⑤然群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⑥然是说也,余尤疑之.⑦然睹促织,隐中胸怀.⑧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⑨观袁守虽得民,然自喜轻上. ⑶是的,对的.例:①然之.命李忠义帅突将三千为前驱.(然之:以之为然)②植然其言及圣门,门吏阻住.③吴广以为然.乃行卜.④成然之.早出暮归,提竹筒丝笼.⑤然,诚有百姓者. ⑷如此,这样.例:①遂开门纳众,及里城,亦然.②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③子墨子曰:“然,胡不己乎?”④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⑤惟博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之信然.⑥后这为人君者不然.⑦ 使之然也.⑧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⑨其去则然,其来则不然.⑩此亦不然矣. ⑸用在句末,“像.一样”.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然后」相当于现代汉语“然后”,“然后才”,表示承接.例: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⑵然后导以取保,出居于外.⑶否则三缢加别械,然后得死.⑷然后皇上与康先生之意始能稍通.⑸然后得一夕安寝.⑹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⑺然后以六合为家.⑻然后渡扬子江.⑼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⑽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11)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 「然则」相当于现代汉语“既然这样,那么.”,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例:⑴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⑵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⑶然则成于下之得.⑷然则诸侯之地有限.⑸然则废衅钟与?⑹然则一羽之不举,不为用力焉.⑺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⑻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 「然而」相当于现代汉语“(虽然)这样,可是.”.表示转折.例:⑴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⑵然而隐忍以行.⑶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者】 (一)助词. 1.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 ①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 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①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②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②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 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 ①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 ②古者以天下为主,?汀? ③远者数世,近者及身.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①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赤壁之战》) 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语气词. 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所 ⑴处所,地方.例:①持童抵主人所.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③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④乐土乐土,爰得我所!⑤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⑥某所,而母立于兹.⑦此何所也? ⑵用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的事、物”? “.的地方”、“.的人”等.例:①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②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④荆柯有所待,欲与俱.⑤此疾之所由生也.(所由生:产生的缘由.) 「所以」 ⑴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例:①吾知所以人距子矣,吾不言.②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⑵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例: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②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③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④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所谓」所说的.例:⑴郦道元所谓环水也.⑵此所谓战胜于朝廷.⑶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⑷汉高祖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 「所在」 ⑴到处.例: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 ⑵所在之处,处所.例:①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②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③宫阙山陵之所在,去之茫茫. 何 ⑴什么.例:①子何而往?(何:凭什么.)②大铁椎,不知何许人.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⑵怎么样.例:①如太行、王屋何?②其如土石何? ⑶哪里.例:①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何往:到哪里.)②却看妻子悉何在.③。

文言文重点词汇500个是什么?

1、诣:到,去。

2、劝:鼓励,奖励;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教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游玩,游览;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交际,交往。

7、趣、趋: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通“促”,催促。

8、劾:举报,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听说,听见;使知道,报告给……知道。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责备,责怪;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临时驻扎(用于军队);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高考文言文游记类常考词汇有哪些

一、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①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②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①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②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③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④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⑤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二、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相当于“和”“与”;爱了而乐衷,皆丧心也。

②表示顺承,相当于“就”“才”;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③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④表示因果,相当于“因为...所以...”。

⑤表示修饰(方式、状态)

⑥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⑦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君子博学二而日参省乎己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4、【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5、【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6、【既而】不久,一会儿。

三、其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①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②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

③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

④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⑤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

3、用作连词。做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表选择,可译为“还是”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岂他人之过哉?(《送东阳马生序》)

4、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四、以

1.介词,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

2.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3.介词,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介词,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介词,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

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介词,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②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成语)

②夜以继日(成语)

③秋以为期(《诗经•氓》)

7.连词。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8.承接连词。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③各各竦立以听。(《促织》)

9.目的连词,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

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10.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11.连词。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12.语气助词,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13.语气助词,起调整音节作用。例:

①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14.动词,译为:以为,认为。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15.动词,译为: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16.名词。译为:缘由,原因。

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五、于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例如: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如: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例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①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②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

六、乃

(一)用作副词。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②赢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二)用作代词。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乃尔】译为“这样”。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七、焉

1.语气助词。

(一)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语气助词。

作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

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二)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三)"焉"在句中,作形容词、副词词尾,表示语气上的停顿无义 。

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石钟山记》)

2.代词。相当于"之"。如:

使皇武子辞焉。(《肴之战》)

3.疑问代词。译为"什么"、"哪里"等。如:

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者。(《墨子》)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4.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于此” 等。如: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肴之战》)

微波入焉。(《石钟山记》)

八、则

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①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例如: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②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例如: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③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

例如: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④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

例如: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2、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例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九、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②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①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二)用作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四)何:通“呵”,喝问。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②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③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何乃】译为“怎能”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十、且

1.用作连词。 且表示递进关系。

例如: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表示并列关系。

河水清且涟猗……(《伐檀》)

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

例如: 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用作副词。 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 例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黔之驴》)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十一、若

1、动词,像,好像。例如: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促织》)

2、用作代词。①表示第二人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例如:若入前为寿 ,寿毕 ,请以剑舞(《鸿门宴》)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②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例如: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3、用作连词。①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如”等。例如: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赤壁之战》)②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例如: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③至,至于。例如: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①指挥若定。(《赤壁之战》)

十二、所

1.用作助词。 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例如: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例如: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信陵君窃符救赵》)

2.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例如: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3.复音虚词“所以”。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例如: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十三、为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1.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①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

例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

例如: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

⑤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⑥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

例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2.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

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

十四、因

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

例如: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后汉书·张衡传》)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

例如: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练习:

1、因坐法华西亭

十五、与

作虚词用。

解释为:和、跟、同。例如: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愚公移山》)

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后写作“欤”。2、 作实词用,可解释为“给予、给”,“结交、交好”。

十六、矣

语气助词

1.用于陈述句尾。或助肯定语气,有的可译为"了",有的可不译;或助已然语气,说明事情已实现,可译为"了";或助将然语气,说明事情将要实现,可译为"了"。

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赤壁之战》)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伶官传序》)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

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赤壁之战》)

2.用于感叹句。助感慨、讽刺、赞颂语气,可译为"了""啊"。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呜呼,烈矣!(《谭嗣同》)

3.用于祈使句,助请求、劝勉、禁止语气,可译为"吧"。

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毛遂自荐》)

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信陵君窃符救赵》)

4.用于疑问句末,助疑问语气。

年几何矣?(《触龙说赵太后》)

十七·者

(1)指人、物、事、地点等,相当于“......的”或“......的人(东西、事情、地方)。”

例: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者:指人)

若所市于人者,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

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者:指事。)

(2)与“若”之类字组成某种词组,或单用,表示比拟,相当于“......的样子”、“......似的”。

例: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言之,貌若甚戚者。

(3)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

例: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陈胜者,阳城人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4)放在主语之后,引出原因。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在也。

(5)放在疑问句末,表示疑问。

例:

何者?上下之分也。

(6)放在假设复句中,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的话”。

例:

入则无法家弗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7)放在“有”字的宾语之后,表示提顿。

例: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有郭四者,凡四杀人。

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8)放在数词之后(翻译时,要根据所列事物,在数词词后加上相应的量词和名词)。

例:

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二者:两种心情。)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此数者:这几点。)

(9)放在后置的定语这后,相当于“的”。

例: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定语是“可使报秦者”,中心词是“人”。

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

(10)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起调整音节作用。

例:

近者奉辞伐罪。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远者数世,近者及身。

(11)放在陈述句末,表示陈述结束。

例:

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十八、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③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③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④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④吾尝疑乎是。(乎: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对于)

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尔: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