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是宋代的文学家和政治家吗,王安石是宋代的文学家和政治家吗对吗

王安石是宋代的文学家和政治家吗,王安石是宋代的文学家和政治家吗对吗

|

王安石是北宋杰出的什么家什么家

王安石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 ,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哲学上,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 “王荆公体”。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王安石是北宋的文学家,政治家吗???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王安石既是一位大政治家,又是一位大文学家。列宁曾称他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他工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亦工诗,成就更在散文之上。其词风格独特,洗净五代铅华,开启豪放派的先声。有辑本《临川先生歌曲》。

王安石是什么时期的什么家和什么家?其他唐宋八大家是哪些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其他唐宋八大家分别是中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曾巩。

唐宋八大家,又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中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明初朱右选韩、柳等人文为《八先生文集》,遂起用八家之名,实始于此。明中叶唐顺之所纂《文编》中,唐宋文也仅取八家。明末茅坤承二人之说,选辑了《唐宋八大家文钞》共164卷,此书在旧时流传甚广,“唐宋八大家”之名也随之流行。自明人标举唐宋八家后,治古文者皆以八家为宗。通行《唐宋八大家文钞》164卷,有明万历刻本及清代书坊刻本。清代魏源有《纂评唐宋八大家文读本》8卷。

八大家中苏家父子兄弟有三人,人称“三苏”,分别为苏洵、苏轼、苏辙,又有“一门三学士”之誉。故可用“唐有韩柳,宋为欧阳、三苏和曾王”概括。

扩展资料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王安石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强调文章的现实功能和社会效果,主张文道合一。他的散文大致贯彻了他的文学主张,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具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

王安石的论说文,针对时政或社会问题,观点鲜明,分析深刻,长篇则横铺而不力单,短篇则纡折而不味薄,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结构谨严,说理透彻,语言朴素精练 ,具有较强的概括性与逻辑力量,为推动变法和巩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成果起了积极的作用。

王安石的短文,直陈己见,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形成了“瘦硬通神”的独特风貌,如史论《读孟尝君传》,全文不足百字,然而层次分明,议论周密,词气凌厉而贯注,势如破竹,具有不容置辩的逻辑力量。

王安石的诗歌,大致可以以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第二次罢相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在内容和风格上有较明显的区别。前期创作主要是“不平则鸣”,注重社会现实,反映下层人民的痛苦,倾向性十分鲜明,风格直截刻露;晚年退出政坛后,心情渐趋平淡,大量的写景诗、咏物诗取代了前期政治诗的位置。

后期创作“穷而后工”,致力于追求诗歌艺术,重炼意和修辞,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当时诗坛上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张舜民评:“王介甫(诗)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欲有寻绎,不可得矣。”南宋敖陶孙称其诗“如邓艾缒兵入蜀,要以险绝为功”。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王安石 (北宋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百度百科-唐宋八大家

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生平简介 王安石是怎么死的?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文学家,生于公元1021年,去世于公元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江西抚州市临川人。

人们对于王安石的认识,大多数在于两方面,一是他在文学上的成就,一是他在政治上的成就。文学上,他是著名的诗人、词人、散文家,政治上他官至宰相,领导了历史上著名的王安石变法。在诸多方面都取得如此成就,足以证明王安石此人的真才实学。

王安石于天禧五年,出生于临川,父亲王益是当时的临川军判官。王安石词人本来就天性聪颖,又是官宦人家出生,所以自幼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有过目不忘之能,有喜好读书,因此小小年纪便能下笔成文,让人惊叹。最为出彩的还不是王安石喜好学习之事,而是他不单单只沉迷于书本之中,同样的也在年少之时便接触了现实。

古时候的书生,大多数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但是现代人都知道,理论不可脱离实际。王安石随父亲宦游各地,接触现实,体验民间疾苦,为其文章添色不说,同样的也为他日后的政治道路找到了方向。

宋仁宗庆历二年,王安石参加科举考试,登杨榜进士第四名,授淮南节度判官。任期满之时他没有选择留驻京师,而是选择了外放为官,进行自我锻炼。

皇三年,王安石任舒州通判,勤政爱民,治绩斐然,先后受到宰相文彦博及欧阳修的推荐,虽然最后因为主客观原因未能成事。随后不久王安石出任常州知州,得与周敦颐相知,声誉日隆。

嘉佑三年,王安石为度支判官,进京述职。早此次如今面圣之时,王安石第一次提出了自己的变法主张。他总结自己多年在地方为官所看见的经历,矛头直指现在朝廷所存在的弊端,如经济困窘、社会风气败坏、国防空虚等。针对这些问题,王安石提出了自己具体应对的主张,希望皇帝能开启变法,改革国家积弊,增强实力。此次上奏,便是著名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王安石虽然非常真诚恳切的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是当时执掌国家权柄的宋仁宗却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所以王安石的变法主张,由此搁置了。

这个时候,就不得不提到另一个人,时为太子的宋神宗赵顼。赵顼是一个意气风发封少年,自有一股子冲劲,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力量改变自己的国家现状。当他看见王安石的变法主张的时候,极为推崇。所以宋神宗一继位,王安石便得到了重用。

熙宁二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王安石提出当务之急在于改变风俗、确立法度,提议变法,神宗赞同。为指导变法的实施,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由王安石和陈升之共同掌管。王安石委任吕惠卿承担条例司的日常事务,派遣提举官四十多人,颁行新法。

熙宁三年,王安石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同宰相,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新法,开始大规模的改革运动。

王安石变法的实施并非顺风顺水,从一开始宋神宗有变法的苗头开始,就已经受到了朝廷中顽固守旧派的强烈反对。变法得以进行,还是宋神宗一人抗下全部压力才得到的结果。然而惨淡的是,随着变法的进行,不止守旧派反对,就连一些正直的大臣也开始反对。比如说司马光、苏轼等人,这全都源于王安石的变法存在着某些弊端。

这些反对者的加入,让宋神宗自己都产生了动摇,最后以至于神宗对于王安石的一些变法主张甚至持反对态度。变法需要一个铁血的统治者引导,如此才能破除旧制,开启新的曙光。统治者的左右摇摆,使得变法自然不能在进行下去。而王安石自己也因为病弱的原因,无法将全部精力集中在变法之事上,所以最后王安石的变法以失败告终。

王安石变法的实施,引来了新旧党争,使得宋朝的国力越发下降。后来宋神宗去世,高太后垂帘听政,变法被废除,元元年王安石病逝,享年六十六岁,获赠太傅,葬于江宁半山园。绍圣元年,配享神宗庙庭,谥号“文”,宋徽宗时期被封为舒王,配享孔庙。靖康元年又追夺王爵,毁去配享的画像,降王安石从祀于庙廷。

王安石是什么家

王安石是政治家、文学家。

首先,王安石,是朝廷改革大臣,一辈子都在朝廷中从事着与国家政治相关的工作,所以,他是政治家。

其次,他在文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留下许多诗词文章,所以,他又是文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