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归纳,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归纳,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知识点

如果没有系统的知识的帮助,先天的才能是无力的。直观能解决很多事,但不是一切。天才和科学结合后才能得到最高的成功。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语文必修一文言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语文必修一文言知识1

《鸿门宴》知识点

1通假字

1.距①关,毋②内③诸侯。①距,通“拒”,把守。

②毋,通“无”,不要。

③内,通“纳”,接纳,进入。

2.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些。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

6.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通“纳”)

7.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坐通“座”)

8.令将军与臣有却。却,通“隙”,隔阂,嫌怨。

9.秋豪不敢有所近。豪,通“毫”。

10.吾令人望其气……成五采。采,通“彩”,颜色。

1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具,通“俱”,全部。

12.坐,通“座”,座位。

①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②因击沛公于坐

13.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通“骖”,古时乘车。

2虚词实词

(一)实词

飨土卒(飨;犒劳)

夜驰之(之:到,往)

无所取(所取:所字结构,掠夺的东西)

从沛公(从:跟从)

亡去不义(亡:逃跑;义:符合道义)

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料:估量:当:抵挡)

与臣游(游:交往)

籍吏民(籍:登记)

他盗之出入(出入:偏义夏词,进入)

具言(具:详细,完备)

若入前为寿(若:你;为寿:祝健康)

杀人如不能举(举;尽)

窃为大王不败也(窃;私下里)

坐须臾(须臾:片刻)

相去(去,距离)置车骑(置;放弃)

督过之(督过:责备)

留谢(谢:辞谢)

(二)虚词

固不如也(固:当然)

君安与项伯有故(安:怎么)

孰与君少长(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

人有大功而击之(而:却)

因言曰(因:趁机)

今者有小人之言(者:助词,不译)

不然,籍何以至此(然:这样)

因留沛公与饮(因:于是)

以示之者三(三:多次)

因击沛公于坐(因,趁机)

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你们这些人)

3词类活用

1.沛公军霸上。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2.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①沛公欲王关中。

②秦地可尽王也。

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

4.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②于是项伯复夜去。

5.义,名词作动词,恪守信义。

①亡去不义。

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6.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动用法,使……活命。

7.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兄长一样。

8.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

9.范增数目项王。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

10.若入前为寿。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11.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1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动用法,使……停止。

13.头发上指。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14.刑人如恐不胜。刑,名词作动词,以刀割刺,指施加肉刑。

15.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①下,名词作动词,下来。②道,名词作动词,取道。

③间,动词作状语,小道,表示动作的处所。

16.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间,动词作状语,从小路。

17.拔剑撞而破之。破,使动用法,使……破裂。

18.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作动词,登记。

19.沛公今事有急。急,形容词作名词,危急的事。

20.此亡秦之续耳。续,动词作名词,后续者。

21.此其志不在小小,形容词用如名词,小的方面

22.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东、南,名词作状语,向东、向南

4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此天子气也

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3.此亡秦之续耳

(二)被动句

1.若屑皆且为所虏

2.晋属今为之虏矣

(三)宾语前置句

1.然不自意能先人关破秦

2.不然,籍何以至此

3.客何为者

4.大王来何操

5.沛公安在

6.今日之事何如?

7.何辞为?

(四)介宾 短语 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1.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2.沛公欲王于关中。

3.具告之以事。

4.良曰:“长于臣。”

5.得复见将军于此。

5古今异义

1.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古义: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

3.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

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4.而听细说。

古义:小人的谗言。

今义:详细说来。

5.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山东省。

6.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北、以南。

今义:分别指河北省和河南省。

6一词多义

(一)为

人为刀姐,我为鱼肉动词,是,

使子婴为相动词,做,担当,

窃为大王不取也动词,认为,

谁为大王为此计动词,出,制定,

且为之奈何动词,对付,

何辞为句末语气词,呢,

为击破沛公军介词,替,给,

(二)故

故听之连词,所以)

君安与项伯有故形容词,旧时,此指交情)

故遣将守关者副词,特意)

(三)辞

卮酒安足辞(推辞,不接受)

未辞也(告辞,辞别)

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

(四)幸

妇女无所幸(宠幸)

故幸来告良(幸而)

语文必修一文言知识2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

1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2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3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3.函封之

4.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设九宾

使动用法

1.使使以闻大王

2.使毕使于前

3.自引而起,绝袖

意动用法

1.太子迟之

2.群臣怪之

4文言句式

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1.秦王购之(以)金千斤

2.欲与(之)俱

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4.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介宾短语后置

1、常痛于骨髓(介宾短语后置)

2、嘉为先言于秦王(介宾短语后置)

3、燕王拜送于庭(介宾短语后置)

4、使毕使于前(介宾短语后置)

定语后置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5重点实虚词

1、发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打开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出发

发尽上指冠头发

2、顾

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不过

荆轲顾笑武阳回头

3.为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

为之奈何对付,处理

乃为装遣荆轲准备

乃令秦武阳为副做为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为

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发出

4.而

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并且,表递进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而,表因果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却,表转折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就,或不译,表承接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相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

6固定用法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2.然则将军之仇报(既然这样,那么)

3.荆轲有所待(有……的)

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5.而卒惶急无以击轲(“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6.以故荆轲逐秦王(因此)

语文必修一文言知识3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1一词多义

“之”

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

③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

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

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 句子 独立性)

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而”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

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

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

⑤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

“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其”

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

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2通假字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③秦伯说(同“悦”)

④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3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③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⑤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

⑦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

4词类活用

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②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5词类活用

(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A.以其无礼于晋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佚之狐言于郑伯

(2)省略句

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略主语)

C.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

(3)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知识点相关 文章 :

★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 高中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 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 高中语文必修一重点字词

★ 高一语文下册期末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 高一语文课本文言文古今异义词语

★ 高一语文必修一必背文言文

★ 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2020

★ 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 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高考语文文言文19分的总分,这部分内容拉分特别厉害,得分高的能得到满分,但是得分率低的,也该也就6-8分。学习和备考中,文言文知识点需要梳理积累,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1

《鸿门宴》知识点

1通假字

1.距①关,毋②内③诸侯。①距,通“拒”,把守。

②毋,通“无”,不要。

③内,通“纳”,接纳,进入。

2.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些。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

6.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通“纳”)

7.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坐通“座”)

8.令将军与臣有却。却,通“隙”,隔阂,嫌怨。

9.秋豪不敢有所近。豪,通“毫”。

10.吾令人望其气……成五采。采,通“彩”,颜色。

1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具,通“俱”,全部。

12.坐,通“座”,座位。

①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②因击沛公于坐

13.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通“骖”,古时乘车。

2虚词实词

(一)实词

飨土卒(飨;犒劳)

夜驰之(之:到,往)

无所取(所取:所字结构,掠夺的东西)

从沛公(从:跟从)

亡去不义(亡:逃跑;义:符合道义)

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料:估量:当:抵挡)

与臣游(游:交往)

籍吏民(籍:登记)

他盗之出入(出入:偏义夏词,进入)

具言(具:详细,完备)

若入前为寿(若:你;为寿:祝健康)

杀人如不能举(举;尽)

窃为大王不败也(窃;私下里)

坐须臾(须臾:片刻)

相去(去,距离)置车骑(置;放弃)

督过之(督过:责备)

留谢(谢:辞谢)

(二)虚词

固不如也(固:当然)

君安与项伯有故(安:怎么)

孰与君少长(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

人有大功而击之(而:却)

因言曰(因:趁机)

今者有小人之言(者:助词,不译)

不然,籍何以至此(然:这样)

因留沛公与饮(因:于是)

以示之者三(三:多次)

因击沛公于坐(因,趁机)

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你们这些人)

3词类活用

1.沛公军霸上。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2.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①沛公欲王关中。

②秦地可尽王也。

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

4.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②于是项伯复夜去。

5.义,名词作动词,恪守信义。

①亡去不义。

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6.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动用法,使……活命。

7.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兄长一样。

8.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

9.范增数目项王。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

10.若入前为寿。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11.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1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动用法,使……停止。

13.头发上指。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14.刑人如恐不胜。刑,名词作动词,以刀割刺,指施加肉刑。

15.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①下,名词作动词,下来。②道,名词作动词,取道。

③间,动词作状语,小道,表示动作的处所。

16.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间,动词作状语,从小路。

17.拔剑撞而破之。破,使动用法,使……破裂。

18.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作动词,登记。

19.沛公今事有急。急,形容词作名词,危急的事。

20.此亡秦之续耳。续,动词作名词,后续者。

21.此其志不在小小,形容词用如名词,小的方面

22.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东、南,名词作状语,向东、向南

4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此天子气也

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3.此亡秦之续耳

(二)被动句

1.若屑皆且为所虏

2.晋属今为之虏矣

(三)宾语前置句

1.然不自意能先人关破秦

2.不然,籍何以至此

3.客何为者

4.大王来何操

5.沛公安在

6.今日之事何如?

7.何辞为?

(四)介宾 短语 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1.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2.沛公欲王于关中。

3.具告之以事。

4.良曰:“长于臣。”

5.得复见将军于此。

5古今异义

1.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古义: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

3.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

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4.而听细说。

古义:小人的谗言。

今义:详细说来。

5.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山东省。

6.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北、以南。

今义:分别指河北省和河南省。

6一词多义

(一)为

人为刀姐,我为鱼肉动词,是,

使子婴为相动词,做,担当,

窃为大王不取也动词,认为,

谁为大王为此计动词,出,制定,

且为之奈何动词,对付,

何辞为句末语气词,呢,

为击破沛公军介词,替,给,

(二)故

故听之连词,所以)

君安与项伯有故形容词,旧时,此指交情)

故遣将守关者副词,特意)

(三)辞

卮酒安足辞(推辞,不接受)

未辞也(告辞,辞别)

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

(四)幸

妇女无所幸(宠幸)

故幸来告良(幸而)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2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

1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2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3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3.函封之

4.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设九宾

使动用法

1.使使以闻大王

2.使毕使于前

3.自引而起,绝袖

意动用法

1.太子迟之

2.群臣怪之

4文言句式

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1.秦王购之(以)金千斤

2.欲与(之)俱

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4.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介宾短语后置

1、常痛于骨髓(介宾短语后置)

2、嘉为先言于秦王(介宾短语后置)

3、燕王拜送于庭(介宾短语后置)

4、使毕使于前(介宾短语后置)

定语后置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5重点实虚词

1、发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打开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出发

发尽上指冠头发

2、顾

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不过

荆轲顾笑武阳回头

3.为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

为之奈何对付,处理

乃为装遣荆轲准备

乃令秦武阳为副做为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为

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发出

4.而

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并且,表递进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而,表因果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却,表转折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就,或不译,表承接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相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

6固定用法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2.然则将军之仇报(既然这样,那么)

3.荆轲有所待(有……的)

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5.而卒惶急无以击轲(“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6.以故荆轲逐秦王(因此)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3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1一词多义

“之”

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

③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

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

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 句子 独立性)

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而”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

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

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

⑤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

“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其”

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

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2通假字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③秦伯说(同“悦”)

④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3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③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⑤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

⑦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

4词类活用

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②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5词类活用

(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A.以其无礼于晋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佚之狐言于郑伯

(2)省略句

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略主语)

C.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

(3)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相关 文章 :

★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梳理(2)

★ 新版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文言文是 高一语文 考试中重要的知识点,也是高一语文考试中的必考考点之一。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1

文言实词

兴文言翻译xīng起;兴起。《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就文言翻译jiù接近;靠近;趋向。《劝学》:“木受绳则直,金~砺则利。”

望文言翻译wàng远望;远看。《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长文言翻译cháng长,与“短”相对。《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文言虚词

而连词

1.表修饰关系。《劝学》:“吾尝终日~思矣。”

2.表示递进关系。《劝学》:“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3.表假设关系。《劝学》:“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1)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

(1)介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劝学》:“冰,水为之,而寒~水。”

也助语气助词,用于句中

1.表陈述或解释。《劝学》:“君子生非异~,善假于物~。”

乎介相当于“于”

1.连词,表递进。《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己。”

(1)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利。”

通假字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或“揉”,用火烘木使弯曲)

生非异(生,通“性”,资质、天赋)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更,再。暴,同“曝”,晒干。)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古今异义

1.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参古义:检验。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加入。

3.假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4.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子,黄金。

5.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6.用心古义:因为用心。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7.绳古义:墨线。例:木受绳则直

今义:绳子,绳索。

8.跪古义:腿脚。例:蟹六跪而二螯

今义:跪下

9.疾古义:疾劲,强,大,这里指声音宏大。例:声非加疾也

今义:疾病

10.致古义:达到(而致千里)

今义:赠送,给予

11.寄托古义:这里指藏身(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今义:大致指心灵、精神的某种依靠

词类活用

①名词做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②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③动词的使动用法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④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

3.积善成德(善:形作名,善行)

⑤形容词用作动词

故木受绳则直(直:变直,形容词用作动词)

⑥形容词作使动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⑦数词作形容词

用心一也(一: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

⑧动词作名词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流:流水)

一词多义

1.于:

(1)寒于水(比)

(2)善假于物也(介词,不译。引进作用)

(3)取之于蓝(从)

2.而: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递进关系,并且)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并列关系,而且)

(3)终日而思矣(表修饰)

(4)而见者远(表转折)

(5)锲而舍之(表假设或承接)

(6)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承接)

(7)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关系,却)

(8)锲而不舍(表假设,如果)

(9)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

3.者:

(1)假舟楫者(代词,指……的人)

(2)不复挺者(……的原因)

4.焉:

(1)风雨兴焉(兼词,“于之”,意为在这里)

(2)圣心备焉(语气词)

5.利:

(1)金就砺则利(形容词作动词,变锋利)

(2)非利足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6.之

(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音节助词)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代词代青)

7.假

(1)善假于物也(借助)

(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装)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8.疾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强)

(2)君有疾在腠理(疾病)

9.绝

(1)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停止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与世隔绝

(3)以为妙绝(《口技》)极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横渡

(5)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断绝关系

10.强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强壮

(2)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有余

(3)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触龙说赵太后》)勉强

特殊句式与固定格式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可译为“……的原因”)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3.善假于物也(状语后置)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5.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状语后置介词结构“于水”,表示比较)

6.輮以为轮【省略句:輮(之)以(之)为轮】

7.輮使之然也【省略句:輮(之)使之然也】

8.无以至千里(固定句式,“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9.金石可镂(被动句)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2

一.一词多义

“之”

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

③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

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

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 句子 独立性)

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而”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

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

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

⑤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

“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其”

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

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③秦伯说(同“悦”)

④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三.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③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⑤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

⑦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

四.古今异义

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②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五.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A.以其无礼于晋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佚之狐言于郑伯

(2)省略句

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略主语)

C.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

(3)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3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顾名思义,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实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实行这个动作。”②在古代汉语中,不及物动词常有使动用法。例:

1、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师》)亡,使……灭亡。

2、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过秦论》)

亡,使……灭亡。

3、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滕王阁序》)屈,使……委屈;窜,使……逃窜。

4、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六国论》)

却,使……退却。

5、近以钟罄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石钟山记》)鸣,使……鸣叫。

6、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病梅馆记》)复,使……恢复;全,使……保全。

7、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传》)负,使……承担。

8、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传》)

归,使……回去。

9、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

从,使……跟从。

10、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齐桓晋文之事》)朝,使……朝见。

11、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活,使……活下来。

1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伶官传序》)

兴,使……兴盛;亡,使……灭亡。

二、名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③“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

1、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滕王阁序》)

下,使……放下来。

2、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鸿门宴》)王,使……做大王。

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④“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例:

1、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磨厉之于义。

(《勾践灭吴》)洁,使……洁净;美,使……美丽;饱,使……温饱。

2、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

弱,使……削弱。

3、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过秦论》)

弱,使……变弱。

4、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齐桓晋文之事》)危,使……危险。

5、臣请完璧归赵。(《廉颇蔺相如传》)

完,使……完整无缺。

6、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触龙说赵太后》)

尊,使……尊贵。

7、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勾践灭吴》)

耻,使……受耻辱。

8、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

(《报任安书》)辱,使……受辱。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4

一、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⑥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

课本中有这些句子: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师,以……为老师。

2、侣鱼虾而友麋鹿。(《前赤壁赋》)

侣,以……为伴侣;友,以……为朋友。

3、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说》)

师,以……为老师。

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⑦是主观上认为后面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例: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柬》)

美,认为……美丽。

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秋水》)少,认为……少;轻,认为……轻。

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师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

耻,以……为耻。

5、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传》)

羞,以……为羞耻。

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意动用法则是认为宾语怎么样,是主观的看法,客观不一定必然如此。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整理相关 文章 :

★ 高一语文必修一必背文言文

★ 高一语文必修一必背课文

★ 高一语文必修一必背古诗文

★ 高一语文个人教学计划合集5篇

★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 高一下册语文考的都是什么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文言文知识是高考语文考察的重点。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总结 1:文学常识

1、《左传》的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字数近二十万,超过《春秋》本文十倍)。

2、《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国别体历史著作,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篇。《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 散文 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3、《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部分组成,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字。它不仅是一部相当完备的古代史书,同时又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品。鲁迅先生曾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正说明了《史记》在史学和文学上的伟大成就。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2:通假字

1.《烛之武退秦师》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同“矣”)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供应。)

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秦伯说(“说”通“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2.《荆轲刺秦王》

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高兴,喜欢。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回来。

请辞决矣 “决”,通“诀”,告别,辞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同“捧”。奉,两手捧着。

秦武阳色变振恐 “振”,通“震”,害怕。

图穷而匕见“见”,通“现”,出现,显露出来。

秦王还柱走 “还”,通“环”,绕。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卒”,通“猝”,突然。

3.《鸿门宴》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

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

愿伯俱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

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蚤”通“早”)

今者有小人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

置之坐上。(“坐”通“座”)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3:古今异义词

1.《烛之武退秦师》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行李之往来。 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等。

共其乏困 古义:缺少的东西。今义:疲劳。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人。 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2.《荆轲刺秦王》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 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古义:袒露一只臂膀。 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持千金之资币物 古义:礼品。 今义:货币。

诸郎中执兵,皆阵殿下 古义:宫廷的侍卫。 今义:中医医生

3.《鸿门宴》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古义:指崤山以东地区。今义:指山东省。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将军战河北 古义:黄河以北地区。 今义: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南地区。 今义: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庄则入为寿 古义:敬酒。 今义:长寿。

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古义:小人的谗言。 今义:详细地讲述。

约为婚姻 古义:儿女亲家 今义:结婚的事或者说因结婚而主生的夫妻亲眷关系。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4:词类活用

1.《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用法,使……撤兵。)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

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既东封郑(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封,名词意动用法,以……为疆界。)

若不阙秦(阙,动词使动用法,使……削弱。)

阙秦以利晋(利,名词使动用法,使……获利。)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

共其乏困(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

2.《荆轲刺秦王》

樊於期乃前曰 前:名词活用为动词,上前。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迟:形容词用作意动词,以……为迟,即认为迟。

皆白衣冠以送之 (白)衣冠:名词活用为动词,穿上(白)衣,戴上(白)帽。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祖:名词活用为动词。出行前举行祭路神的仪式。

使使以闻大王 使:动词活用为名词,使者。

乃朝服,设九宾 朝服:名词活用为动词,穿上上朝的礼服。

群臣怪之 怪:意动用法,以……为怪。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使:动词活用为名词,使命。

3.《鸿门宴》

沛公军霸上。 (名词用如动词,驻军,动词)

沛公欲王关中。 (名词用如动词,为王、称王,动词)

吾得兄事之。 (名词用如动词,做事、侍奉,动词)

籍吏民。 (名词用如动词,登记,动词)

范增数目项王。 (名词用如动词,使眼色,动词)

刑人如恐不胜。 (名词用如动词,施加肉刑,动词)

道芷阳。 (名词用如动词,取道,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 (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动词)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以之为王,称王,意动)

项伯杀人,臣活之。 (使之活,救了他的命,使动)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使……跟从,使动)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使之止,制止,使动)

樊哙侧其盾以撞 (使……斜侧着,使动)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名词作状语,用对侍兄长的礼节)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名词作状语,像鸟用翅膀)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头发上指。 (名词作状语,向上)

道芷阳间行、间至军中。 (名词作状语,抄小路)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5:文言句式

1《烛之武退秦师》

是寡人之过也(“……也”表示判断)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断)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省略主语“烛之武”)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介词“以”的宾语“之”)

夫晋,何厌之有?(“有”的宾语“何厌”前置,“之”作为标志。翻译时要调整为“有何厌”)

以其无礼于晋(介宾 短语 “于晋”作状语,后置,翻译时要调整为“于晋无礼”)

2.《荆轲刺秦王》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者……也”表判断。译文:事情不能成功的原因,是我想活捉你,强迫你签订条约来回报太子。)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表被动。译文:将军的父母以及宗族,全被杀死或收入官府做奴婢。)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表被动。译文:而且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

燕王拜送于庭(“于”表示状语后置。译文:燕王亲自在朝堂上行了礼送出来。)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译文:太子及知道这件事的门客。)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定语后置。译文:陪侍在大殿上的臣子们,不能携带任何兵器。)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介词“为”后省去了代词宾语“之”。译文:蒙嘉就替荆轲先对秦王说。)

使毕使于前(第一个“使”后省去了宾语“之”。译文: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自己的使命。)

客何为者?(何为─为何)

3.《鸿门宴》

倒装句:

大王来何操?(何操─操何)

沛公安在?(安在─在安)

籍何以至此?(何以——以何)

具告以事

判断句:

此天子气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亚父者,范增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欲呼张良与(省略“之”)俱去。

毋从(省略“之”)俱死也。

奉厄酒为(省略“之”)寿。

旦日(省略主语“沛公”)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将军战(省略“于”)河北,臣战(省略“于”)河南。

加彘肩(省略“于其”)上。

被动句:

珍宝尽有之(被占有)

若属皆且为所虏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总结

1. 【高中语文选修1背诵古文大全,】

01.浙江省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指定《选读》背诵部分《论语》选读01《为政以德》指定背诵部分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2•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 ***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6•1)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3•6)《论语》选读02《克己复礼》指定背诵部分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2•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3•1)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16•2)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 *** 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3•3)《论语》选读04《知其不可而为之》背诵部分*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18•5)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8•7)《论语》选读05《仁者爱人》背诵部分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6)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5•26)《论语》选读06《君子之风》背诵部分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5•9)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1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6•11)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7•16)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7•19)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6•23)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8•7)《论语》选读08《周而不比》背诵部分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14)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16•4)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15•23)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12•24)《论语》选读11《诲人不倦》背诵部分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8)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11•22)《论语》选读12《高山仰止》背诵部分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17•4)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9•11)《论语》选读13《沂水春风》背诵部分“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选读14《中庸之道》背诵部分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11•16)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3•23)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13•24)子曰:“乡原,德之贼也.”(17•13)。

2.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二文言文重点,包括词类活用、古今异议词、

我是从以前的笔记中总结的,《氓》、《采薇》、《离骚》两段、《诗三首》我没有你要的那些重点,《赤壁赋》、《游褒禅山记》等学了,我会再帮你总结的!希望对你有帮助!烛之武退秦师1.实词:1) 且贰于楚也.贰:数词用作动词,从属二主.2) 晋军函陵.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军).3) 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以……为边邑4) 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动词,增加.5) 敢以烦执事.敢:怎敢.6) 又欲肆其西封.肆:动词,扩展.7) 若不阙秦.阙:使动用法,使……亏损,缺损.8) 失其所与.与:动词,结交.9) 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使……撤退10)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动,使……灭亡.11) 阙秦以利晋.利:使动,使……获利2.虚词:1) 之:a) 子犯请击之.②代词,代秦军.b) 许之.②代词,(退秦)这件事.(事)c) 公从之.②代词,代佚之狐.(人)d) 是寡人之过也.③结构助词,的.e)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2)以:a) 以其无礼于晋:①连词,因为 b) 焉用亡郑以陪邻:②连词,表目的,来c) 越国以鄙远:②连词,表目的,来d) 敢以烦执事:③介词,拿,用3)而:a) 今急而求子:连词,表顺承,就,才.b) 夜缒而出:连词,表修饰,指动作的方式.c)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连词,起连接作用,无意义d) 朝济而夕设版焉:连词,表转折,竟然,却.e) 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4)其:a) 以其无礼于晋:(代词,指郑国 )b) 君知其难也:(代词,它,这件事 )c) 共其乏困:(代词,他们,指使者)d) 失其所与:(代词,自己)e) 吾其还也:(语气词,表示希望或商量语气,还是)5)焉:a) 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无意义.b) 朝济而夕设版焉:语气词,无意义c) 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为什么d) 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3.句式:A. 宾语前置句:1. 何厌之有?——有何厌?B. 状语后置句1. 以其无礼于晋——以其于晋无礼2.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佚之狐于郑伯言曰3.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若亡郑而于君有益C. 判断句:1. 是寡人之过也.标志:是……也2.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无标志3. 失其所与,不知.无标志4. 以乱易整,不武.无标志D. 省略句1.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 2. 敢以( 之 )烦执事3. 若舍郑以( 之 )为东道主.4. 晋军( 于 )函陵《荆轲刺秦王》1. 闻、引、见、迟、诚1) 闻:乃今得闻教!闻:听到.使使以闻大王闻:使…听到.(报告)2)引:秦王惊,自引而起:挺起身.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举起.3)见:秦王必说见臣:召见.乃遂私见樊於期:会见.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表被动.图穷而匕首见:出现.通“现”未尝见天子:看见过.4)迟: 太子迟之.形容词意动,认为…迟.5)怪: 群臣怪之.形容词意动,觉得…怪6)诚: 诚能得樊将军首:连词,如果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副词,的确,确实.7)就:荆轲遂就车而去:动词,登上.轲自知事不就:动词,成功.2. 句式:一、两个被动句.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②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二、两个表原因的判断句.①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②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三、两个一般判断句.①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②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四、两个定语后置句.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②群臣侍殿上者五、两个状语后置句.①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秦王(以)金千斤,邑万家购之.②取之百金.—(以)百金取之.3. 虚词用法一、而:1) 图穷而匕首见(承接)2) 荆轲遂就车而去(承接)3) 秦王还柱而走(修饰)4) 倚柱而笑(修饰)5) 伏尸而哭(修饰)二、以:1)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介词,因为2) 丹不忍以己之私:介词,因为3) 使工以药淬之:介词,用4) 日以尽矣:副词,通“已”,已经5) 皆白衣冠以送之:连词,表目的,来6) 不敢兴兵以拒大王:连词,表目的,来7) 使使以闻大王:连词,表目的,来8) 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介词,按照9) 而乃以手共搏之:介词,用10) 乃欲以生劫之:介词,用11) 箕踞以骂 :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4. 6个通假字1) 秦王必说见臣 :“悦”,高兴2) 日以尽矣 :“已”,已经3)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返回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秦武阳色变振恐、故振慑:“震”,害怕5) 秦王还柱而走 秦王方还柱走:“环”,绕6) 卒起不意、而卒惶急无以击轲、卒惶急不知所为:“猝”,突然5.词类活用1) 进兵北略地 北:名作状,向北2) 樊於期乃前曰 前:名作动,上前3) 函封之 函:名作状,用匣子4) 太子迟之 迟:意动,以为迟5) 皆白衣冠以送之 白衣冠:名作动,穿白衣戴白帽6) 前而为歌 前:名作动,上前7)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日夜:名作状,日日夜夜8) 发尽上指冠 上:名作状,向上9) 函封 函:名作状,用匣子10) 使使以闻大王 闻:使动,使…听到禀告 11) 乃朝服 服:名作动,穿上朝服12) 群臣怪之 怪:意动,以之为怪13) 前为谢曰 前:名作动,上前14) 箕踞以骂 箕踞:名作状,像簸箕一样15) 左右既前 前:名作动,上前16) 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绝:使…断6.古今异义:(前古义,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