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文科博士不好就业,如果你是直博,毕业时27,28岁左右,还可以,但是一旦上了30岁,会有点窘迫。建议如果没有能直接安排你进入高校或者中学的门路,最好自己培养一项技能,用于转行。虽然说有志者事竟成,但也要知道事识时务者为俊杰。
要考虑这么几个问题:
1、个人条件。这个条件包括经历条件、自己的性别、年龄等个人条件。一般来说,文科博士的经济来源不多,所以读博要面对经济压力,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会明白经济基础的重要性,甚至自己对物质。
金钱的渴望也会与日俱增。本人男,读完研究生直接考博了。家境不算富裕,但还比较殷实,父母为我读书提供了经济支撑。读博之后,虽兼职,虽学校有补贴,勉强能够维持生活,但远远达不到经济独立的程度。
更别说好好孝敬父母了。而且自己是个男生,责任心各方面的驱使,使得越来越感到经济基础的重要性,越来越渴望钱……特别过了26岁,跟同学聚会,看着同学们开着车,抱着孩子,而自己还是个“学生”的时候。
内心总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压抑。文科博士毕业,一般进入高校工作,而文科“青椒”也是一个尴尬的群体,很多“青椒”也要面对生存问题。所以个人条件是要考虑的。
2、个人志趣。我跟题主一样,喜欢看书,对自己的专业感兴趣,但是我不喜欢写论文,我更喜欢创造,更喜欢实践,喜欢在本领域做一些创造性、实践性,挑战性的东西……这样导致我写论文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
也许写论文对于每个人来说都痛苦……反正读博之后,我才明白纯粹的学术并不是我真正想要的。这可能是因为我当初没有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志趣就直接考博了,而且考上了就读了所造成的。如果能够回到几年前。或许我会认识自我,考虑清楚之后再做出读不读的决定。暂时写到这,明天还要赶论文。
文学博士最接近中世纪的知识分子—僧侣。
生活很纯粹,与世隔绝在象牙塔尖研习学问,这种学问还不是那种可以带来什么世俗回报的。文学博士的日常就是读书、思考写论文,有的可能还会代课。文学博士都是读出来的,所以朋友问我在干嘛都说在看书,可能有人不信,但事实上文学博士就是大部分时间都带着把冷板凳坐穿的毅力在埋头看书、看论文。
攻读文学博士要看的书太多了,原著、理论、研究文献、各种重要期刊论文、国内外博士论文,尤其像我们研究比较文学的,阅读量更大,不同语言的都要看,与研究方向相关的都要看,不相干的也要看,经典的要看。
最新流行的也要看,所研究国家的各种文学历史种种社科都要看,为了构建足以支撑博士论文研究课题的知识场。北大研究中法比较文学的大牛孟华老师曾说过,她在法国攻读博士的四年,除了上课所以时间基本就是读书。
她的研究对象是伏尔泰,所以伏尔泰的全部作品、相关全部资料论文都读了,读到别人随便引用伏尔泰作品的一句话她都能准确指出是出自哪里。除此之外,为了使研究更经得住考验,18世纪相关的历史、宗教、经济、社会、哲学、艺术等各领域的书她也都看了。
完全把自己融入那个时代。如此看,四年下来达到几千本书的阅读量绝对不夸张,这些书还大多是外文原著和学术经典。南大的法国文学专家黄荭老师也曾说过,如果一周读不完五本书(这里的书也是专业书籍),就不适合读文学博士。
我还看过一本书《我在法国读博士》,里面的那位文学博士同样是争分夺秒每天都在读书,三年时间甚至都没有把自己生活的城市游玩一遍。当然,这些都是领域里顶尖的人物,不过如此境界也是很多文学博士生的榜样吧。
最大的体验应该就是孤独吧。倒不是生活状态的孤独,大部分文学博士们也有正常的社交活动和情感生活;这种孤独更多的是心灵状态上的,一种隔行如隔山的独行感。本科教育奉行宽口径,厚基础。那个时候别说文学专业的同行了,就是遇上搞语言搞文献的,也是谈笑风生。随着研究的深入,就像挖坑一样,自己进坑了,也就和别人隔绝起来了。记得有次,我去探望一位研究语言学的老同学,她领我在她们图书馆逛,逛到她的专业领域区域,随手抽了一本给我看,说,我们现在的论文差不多都长这样。我瞄了一眼,真是一个字都不认识。那密密麻麻的公式,告诉我说是物理学的论文我都信。
上一篇:中国有哪些著名作家获得过诺贝尔奖,中国哪位作家获得了诺贝尔奖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