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茹志娟《百合花》的艺术风格
《百合花》写于战争年代,故事发生在1946年中秋节,主要人物是小通讯员,新媳妇,我。解读《百合花》,分析茹志娟写作的艺术风格,感受茹志娟在战争年代以独特的视角诠释战争,人性。我们仿佛闻到百合花的香气自书中隐现。
(一)独特的取材艺术
小说并未正面表现战斗的宏伟场面,而用精细的笔墨集中描绘了三幅日常情景,选取了战争中的一个个日常生活中的小片段来叙述故事和刻画人物,使故事充满生活的亲切感和真实感,人物鲜活并且历历在目。
第一个场景:小通讯员送我到前沿包扎所。小通讯员送我时,因为“我”是个女同志 ,就撒开大步,把“我”撂下几丈远;在我走不动的时候,很自动的站下来等;在路上休息时他背向着“我”得远远的,对“我”随便问及的一些家常话羞红了脸 ,甚至憋了一头大汗; 在第一个场景中里,从小通讯员护送我路上的动态以及与我对话的过程中,体现了小通讯员纯真、善良、憨厚、木讷的性格。
第二个场景:小通讯员和我分头去借被子,认识了新媳妇。小通讯员在新媳妇处碰了钉子,我怕他得罪了老百姓,叫他带我去看看时,他却执拗地低着头,像钉在地上似的,不肯挪步。我走近他,低声地把群众影响的话对他说了,他听了,就松松爽爽地带我走了。这个片段刻画了小通讯员耿直、有点小孩脾气却又开通的性格特征。而借到被子后,了解到这被子是新媳妇唯一的嫁妆时,他觉得不合适,心里很过意不去,皱着眉,默默看着被子,要把被子送回去则更表现出小通讯员为人着想,可爱,傻乎乎的性格。
第三个场景:小通讯员救人牺牲后,新媳妇仔细为他缝补衣服上的破洞,并将自己撒满“百合花”的被子盖在小通讯员身上。在战斗中,当敌人投下手榴弹在人缝里冒着烟乱转时,小通讯员临危不惧 ,毫不犹豫地扑在手榴弹上,为保护群众献出了他宝贵而年轻的生命。体现了小通讯员高贵的自我牺牲精神。也从侧面表现出战争场面的惨烈。
(二)独特的人物形象
《百合花》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塑造了一个跟以往的小说不同的英雄形象,《百合花》中英勇牺牲的英雄不是强壮有力,英俊潇洒,学识渊博的大人物,而是一个腼腆。憨厚,稚气,可爱,纯真的小通讯员,十九岁,没娶媳妇,参加革命以前在家帮人拖毛竹。 这是多么强烈的反差!让人眼前一亮。原来英雄事迹不只是发生在伟大的人物身上。平平凡凡甚至有点傻气的小通讯员也能成为英雄!
“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做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 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
门板上的重伤员正是我们这位高大而年轻的通讯员。他安详地阖着眼,灰黄的脸色,已停止了呼吸。这一刻,小通讯员的形象伟岸挺立,高耸入云!这是个伟大的平民小英雄!
(三)独特的表现手法
《百合花》运用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节描写传达人物内心的律动,刻画人物形象。
“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我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这个细微的行为习惯的描写让我们知道小通讯员是一个热爱生活的青年人,乐观的面对生活。
“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背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百合花的红被子多处出现在文中。百合花,独特的象征寓意——小通讯员如百合花一 样纯洁!
“不想他一步还没走出去,就听见 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他已走远,但还见他肩上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他安详地阖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破洞在文中是一个引子。因为小通讯员的腼腆的性格而撕破了衣服,挂下一片布来,因为那片布,让我认出小通讯员!而新媳妇因为小通讯员舍己为人为庄严的他缝衣服。
(四)独特的语言风格
茹志娟的语言风格是清新、俊逸。1958 年《百合花》在《延河》第 3 期发表不久 ,就得到茅盾等我国当代文学大家的高度评价。茅盾说:“我认为这是我最近读过的几十个短中间最使我满意 ,也是最使我感动的一篇。”一五千多字中,作者委婉、柔美、细腻 ,色彩柔和而浓烈 ,调子优美而不高亢地讲述一个关于小通讯员舍己救人的故事。我国著名文学评论家欧文彬把这种叙述风格比喻为“一朵纯洁美丽的鲜花”评价这部作品:“色彩雅致 ,香气清幽 ,韵味深长。”
首先,作者在选材方面和切入生活的角度是别致的。虽然作者选择的背景是解放战争时期,但是却并没有正面描写残酷冰冷的战争场面,而是将主要的笔墨用于战斗打响前的一个小插曲和一些琐碎的生活细节上尽显清新俊逸的风格。
其次,在神话英雄人物的时代,《百合花》却将英雄当成普通人来写。作品中的英雄是个19岁的出身农民的小通讯员,他憨厚、腼腆、带有几分稚气,在年轻女性面前会手足无措,懂得体谅关心群众,散发出平常、亲切的日常气息。
最后,用细节来刻画人物的性格,传达内心的律动,可以说是这部小说突出的艺术特性。例如小通讯员借被子时在年轻漂亮的新媳妇面前慌张得连衣服都刮破了,新媳妇要给他缝,他却羞涩得“高地不肯”,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与当时的心理。又如小通讯员在送“我”去包扎所时步枪筒里插了几根树枝,回团部时枪筒里“不知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表现了小伙子对生活与生命的热爱、依恋。
小通讯员牺牲后,当有人想揭掉小通讯员身上盖着的那床绣满百合花的新棉被时,新媳妇那句气势汹汹的:"是我的"。正体现了人民对战士无私的爱。作者以这样一个鲜明的形象细腻的谱写一曲“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那条新被上的百合正是一朵朵象征着纯洁与感情的美好之花。
为《百合花》写推荐词如下:
沉寂多年的《百合花》复刊了。
她像一株经风历雨的百合重新挺起茎萼,展示了文化生命力的顽强与绵久,昭示了县委政府振兴文化事业的信念与决心。
《百合花》曾是平山唯一的文艺刊物,平山文艺界对她的兴起与落寞记忆犹新。她是众人心血浇灌出的鲜活的文艺之花,回忆起她的过去,让人百感交集,心潮难平。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群朝气蓬勃的文学青年以《百合花》为阵地,呕心沥血、笔耕不辍,那些产自家乡的文艺作品,如一场场及时的春雨,带着鲜花和泥土的芬芳吸引着大众、润泽着桑梓,为平山大地持续输入着强大的正能量。
不久的从前,我们还没有电脑,甚至打印机,《百合花》有过手工刻板油印的艰苦经历。作者们写作投稿也完全是手工誊写。无论办刊者还是作者群体,他们身上所展现出的那种精神品格,让我们铭刻于心,终身难忘。
我们也必须看到,正是这块小小阵地的存在,正是一群青年人对美好梦想的执着追求,《百合花》也成为了我县一个人才成长的摇篮。一大批“文学青年”由《百合花》起步,磨练了笔力、增长了才干、陶冶了情操,向着理想大步迈进,实现了命运的华丽转身,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
读完茹志娟的《百合花》,我被小说中的人物深深打动了。虽然描写的是战争年代的故事,但是作者没有对恢弘的战争场面进行描写,而只是对人物之间细腻的感情,人物所具有的珍贵品质加以描述。我既被通讯员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的品质所震撼,也被新媳妇和“我”对通讯员真挚的情谊所感动。
曾思考过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作者给小说取名为《百合花》?“百合花”这三个字眼在小说中仅出现两次,而且都是做为新媳妇被子上的图案而被提及,可是作者却用“百合花”做为题目。等到再三阅读后,才细细体味到这朵“百合花”的深刻寓意。
通讯员,我习惯叫他“小”通讯员,十九岁,确实还只是一个孩子,“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与女同志“我”说话时,表现得张皇不安,腼腆羞涩;谈到娶媳妇时,更是飞红了脸,越发扭捏。然而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十九岁的小通讯员却已经担当起了解放人民的重任,冒着生命危险在前线传递战报。包扎所条件艰苦,缺少被子。在向新媳妇借被子时,他遇到了困难——新媳妇没把被子借给他。可“我”却很轻松地向她借到了。这让通讯员感到委屈和不服,怪新媳妇“死封建”。从他不多的话语和行动中可以看出他的耿直和爽快的性格,农家穷苦孩子的特征。可当“我”告诉他,这条新被子或许是新媳妇做姑娘时起早熬夜为自己新婚缝的,小通讯员觉得误会了人家,愧疚地想把被子还回去。这种感情态度的变化表现了他的淳朴、善良和单纯。当通讯员回团部时,他不忘关心“我”,给“我”留了两个干硬的馒头,这份对战友真挚的友情和关爱,平凡而亲切珍贵。更让人出乎意料的是,通讯员小小的身躯在战友危难之际竟然迸发出强大的力量和无穷的勇气。为了保护同志,舍身扑在快要爆炸的手榴弹上,牺牲了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新媳妇是一个美丽娴静、淳朴善良的农村妇女。对于让通讯员受气这件事,她一直感到很愧疚,希望有机会向通讯员道歉。可是唯一的机会确实通讯员重伤被抬到包扎所,新媳妇全然不顾刚才的羞涩,“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似乎想弥补以前的过错。我想此时她的心情是悲痛、激动的。通讯员牺牲了,但新媳妇并没有停下自己的工作,仍然认真地缝着通讯员衣肩上的那个破洞,把自己的那条崭新的被子盖在他的身上。这一系列的动作虽然简单,却饱含着泪水,透露着一份真诚的情感,一个中国农村妇女的质朴与善良。更看到了一颗诚挚的心,一颗对革命队伍怀着的诚挚爱心。
漂亮的百合花
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三件事:
(一)通讯员送我去包扎所路上发生的事
(二)我和通讯员去向老百姓借被子与新媳妇发生的事
(三)总攻发起后,通讯员死亡
三个主要人物:我,通讯员,新媳妇
我:原本是文工团创作室的同志,被分派到前沿包扎所去帮助工作。
人物形象:作者塑造的这个人物心理活动十分丰富,在去包扎所的路上,她的情绪十分多变。在最开始的时候,“大概因为我是个女同志吧!”这句话就已经能看出“我”的情绪不佳,以及心思活跃容易多想。而接下来的一句话也从侧面表现了“我”十分渴望去到前线战斗,但是最后的妥协也能体现“我”是个顾全大局和听从指挥的人。接着,在和通讯员的路上,内心情绪也是多变,“我想喊他等等我,却又怕他笑我胆小害怕。”这里写了一个正常人的内心活动,也能看出作者写的人物是“活”的,接着“我”的生气大多数上是对自己的无能生气(不好意思叫住通讯员,自己一人无法到达包扎所),又接着对通讯员的行为产生好奇心,在休息时对通讯员进行了提问,最后到达包扎所。在这一路上,有两个突出的点:①是作者提到两遍“因为我是个女同志”的情绪性的话,能自己想到这样的话,是有对自己不自信的缘故②是作者有两次较大的情绪波动,第一次是对通讯员生气,第二次是责怪自己。
在之后的借被子事上,作者用“自告奋勇”塑造了“我”在工作上的积极主动形象,接着,没一会儿,“我”就写好了三张纸条出去,也能看出“我”的能说会道和做事能力很强。⌠疑问:这里的人物描述性格沟通能力和之前与通讯员最开始的相处有所出入⌡「所以,我认为,这里的内容描述应该添加一个借被子的过程或者删减时间描述,来达到人物形象的前后的符合」在之后,“我”为通讯员解围和开解他,并且劝说新媳妇,都能充分体现作者塑造的这个角色有能力有口才。
因需要在夜晚发起总攻,又连着憎恶皎洁的月亮。直到这里,“我”的情绪化仍然有体现。
整篇小说,“我”向外展现的是能说会道,做事能力强,专业素质高的形象,而对内展现的是情绪多变,内心活动活跃,不自信的形象。主要通过语言和心理活动塑造,整个人物的形象十分立体。
通讯员:除本职工作外,送“我”到包扎所,帮“我”借被子,前线战斗。
人物形象:最开始的“撒开步子”走,就定了一个憨直的形象。后来,特意的控制与“我”的距离也能看出通讯员的贴心和害羞。其中有一段从“我”的视角对通讯员的直接描写:高个子,块头不大,厚实的肩膀,穿着洗淡的黄军装,绑腿打到腿上。在休息的时候,有个细节,他把枪横在腿上,枪没有离身,说明他在害羞的同时仍然保持着身为军人的对外警惕,但是背对着“我”是直接的害羞,在“我”靠近他的时候,通讯员表现了明显的慌张和局促的动作,而后,在应对“我”的问题时,十分实诚和乖巧。在这里,作者塑造了一个属于十九岁男孩的青涩和憨直形象,并成功利用另一角色衬托,加上语言动作的描写,把这一形象展现的淋漓尽致。
在借被子的时候,懂得向他人求助,但这部分主要是体现了通讯员的“嘴笨”,看不懂新媳妇的玩笑,在听到“我”的解释和玩笑话时,通讯员的反应是当真为他人着想,也能看出他的憨厚朴实和善良,在这段对话中也能看出通讯员对他人的信任,容易相信他人。在离开的时候,给“我”留了两个馒头(善良),之后就是战死。
在通讯员身上,有两个变化,一个不变。变化:①开始的时候,步枪筒插了几根树枝装饰点缀②步枪筒里多了一枝野菊花隔跟树枝在一起。这两个细节的变化也能看出通讯员对生活的热爱和枪的喜爱,为通讯员憨直的性格添了一抹亮色,混合着自然的生机气色,不变:肩膀那处挂的破洞,有三次出现。第一次是慌张转身走时,衣服挂住了门钩,挂下来一片布。第二次是借完被子与我告别时,走远后,肩上撕挂的布片在风中飘。第三次是通讯员战死时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破洞和装饰品这两个细节贯穿了通讯员出场的事件,以及破洞的每次出现通讯员的状态都不同。
整篇小说,通讯员的人物形象并不复杂,总体上是保持着憨厚朴实,善良又正直的人物性格,心思简单,塑造了一个单纯青涩的年轻大男孩形象,「这与他作为战士的身份有着一定的冲突,小说里可以添加一些英勇行为为最后的战死做铺垫。(个人想法)」
新媳妇:刚过门的新娘子,借出被子,救护工作帮忙。
人物形象:新媳妇在整篇小说的中段出现,最开始的是直接的外貌描写:长的好看,高鼻梁,弯眉,蓬松的刘海,穿着新的粗布。这几句话直接描写了新媳妇的美貌,前边的环境描写(蓝布红额的门帘,门框边的红对联)都从侧面展示了新媳妇当前的身份。而在“我”向她借被子的时候,她一直在憋笑,也能看出新媳妇的不怕生和性格较开朗,为之后的大胆帮助救护做了铺垫。还是在借送被子时展现了小女儿的娇俏,但总的是展现新媳妇的懂事善良,愿意借出新婚被子。
乡干部动员帮忙的时候,新媳妇也来了,笑着向“我”询问了通讯员的状况,能看出新媳妇的细心,然后把自己那条新被子铺在外面屋檐的门板下,从这里看到新媳妇毫不藏私的行为,也能得知她是位善良又高尚的人。在之后做下手,看到通讯员的尸体时,与之前害羞打下手的的状态完全不同,主动为通讯员擦拭身体和缝好之前追赶未缝好的破洞,这时候的新媳妇丢弃了对男女之间的害羞心理,虔诚地为通讯员做好最后一步。这时候的新媳妇展现了对通讯员的心疼和弟弟般的疼爱。
一个变化,三处出现。变化:新媳妇从出场开始一直是笑着的,直到最后通讯员战死,对被子大吼争夺。这两个情绪对比十分强烈,这也更能突出新媳妇的人物形象。出现:那条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的新被子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新媳妇抱着被子出来的时候。第二次,是新媳妇把它铺在外面屋檐下的门板上的时候。第三次,是新媳妇把它半条铺在通讯员的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的时候。这条被子的出现贯穿了新媳妇出场的整场事件,并且照应了主题。
整篇小说,作者对新媳妇的人物塑造大体上是有一个转变的,以通讯员的死为转折点,以往的笑容与严肃生气做对比,效果十分明显。新媳妇识大体,懂事又善良,开玩笑的小俏皮为她增添了几分灵动和意趣,而后的严肃虔诚体现了新媳妇对战争的厌恶和对死去人的痛惜。
总体上来说,“我”这个人物形象偏复杂,与之对应的是通讯员这个单纯的角色,而新媳妇是穿插整篇小说的重要人物,三个主要角色人物鲜明,对比感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