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活动与生活活动的关系怎样,文学是不是属于生活活动

文学活动与生活活动的关系怎样,文学是不是属于生活活动

|

文学活动在生活活动中处于什么位置?

按照马克思所说,用艺术掌握世界的精神活动,则可称为审美性或情感性的精神活动,如各种门类的艺术,文学属于审美精神活动的范围。精神活动分为非意识形态性的精神活动和意识形态性的精神活动,非意识形态性的精神活动主要指自然科学。意识形态性的精神活动则是建立在一定物质经济基础之上,并为该经济基础服务的,所以也叫观念性的上层建筑,如政治、法律、文学艺术、道德等。其中哲学、文学艺术等跟物质经济联系具有间接的性质,所以恩格斯称之为“更高的即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所以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在人的生活中处于重要地位,并且具有意识形态特征。

文学活动要素之间的关系怎样理解

文学活动要素之间的关系怎样理解

1.四要素内容是指作品、作家、读者、世界.

2.关系:世界是文学的基础,作家和读者是文学活动的主体,作品是活动的产物.

3.理解:“文学活动的四要素”指的是: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四个要素组成。对这四个要素的强调,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规定为五个方面,即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艾布拉姆斯的“文学活动的四要素”说,为我们理解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大有帮助。

M.H .艾布拉姆斯(Meyer Howard Abrams,1912- )美国康奈尔大学英语系教授,当代著名文学理论家。主要著作有《诺顿英国文学选读》、《文学术语词典》、《自然的超自然主义:浪漫主义文学中的传统与革新》、《相似的微风:英国浪漫主义文学论集》等。《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是他代表性的著作,为二战后欧美文学研究与批评设立了权威性的标准。在这本书里他提出了文学四要素的著名观点:

每一件艺术品总要涉及四个要点,几乎所有力求周密的理论总会在大体上对这四个要素加以区辨,使人一目了然。第一个要素是作品,即艺术产品本身。由于作品是人为的产品,所以第二个共同要素便是生产者,即艺术家。第三,一般认为作品总得有一个直接或间接地导源于现实事物的主题——总会涉及、表现、反映某种客观状态或者与此有关的东西。这第三个要素便可以认为是由人物和行动、思想和情感、物质和事件或者超越感觉的本质所构成,常常用“自然”这个通用词来表示,我们却不妨换用一个含义更广的中性词——世界。最后一个要素是欣赏者,即听众、观众、读者。作品为他们而写,或至少会引起他们的关注。

在这个以艺术家、作品、世界、欣赏者构成的框架上,我想展示各种理论进行比较……把艺术品——阐释的物件摆在中间。

尽管任何像样的理论多少都考虑到了所有这四个要素,然而我们将看到,几乎所有的理论都只明显地倾向于一个要素。就是说,批评家往往只是根据其中的一个要素,就生发出他用来界定、划分和剖析艺术作品的主要范畴,生发出借以评判作品价值的主要标准。因此,运用这个分析图式、可以把阐释艺术品本质和价值的种种尝试大体上划分为四类。其中有三类主要是用作品与另一要素(世界、欣赏者或艺术家)的关系来解释作品,第四类则把作品视为一个自足体孤立起来加以研究,认为其意义与价值的确不与外界任何事物相关。

然而,把握住一种批评理论的主要倾向,还只是恰当的分析工作的开始。这四个座标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各自所处的理论而产生不同的含义……我们还会看到,其余几个要素,根据其所处的不同的理论,根据主要由这些理论所构成的,外在或内在的“世界观”的不同,在意义和功能上也随之产生变化。(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郦稚牛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5页)

艾布拉姆斯用这个简单灵活的图式,指出了文学活动的四要素,认为艺术批评所把握的不是这四个要素中孤立的一个要素,而是四个要素构成的整体活动及其流动过程和反馈过程。

教学活动中各要素之间有怎么样的关系?

师生关系:良师益友。

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会迸发出强劲的教育能量,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的大幅度提高。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和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沟通是最好的办法。教师要主动和学生沟通,不仅是和问题学生沟通,要和每一个学生进行沟通。教师要能够接纳、认可学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个性,允许学生和自己有不同的观点,这种差异性是很美的,成功的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应当既是合格的,又是多种多样的。这就要求老师不但要爱学生,更要尊重学生。同时,在这样和谐勾通的教育过程中,学生不仅在表面上尊重老师,而且还能够在内心深处热爱老师。所以我认为最理想的师生关系是师生之间能成为朋友,课堂上是师生,平时是朋友,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师生之间应建立一种“良师益友”新型关系。

学生关系:在竞争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当今社会,竞争与合作并存,具备积极合作精神和有效的人际交往技能是现代人高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志,作为提升学生思想境界、铸造灵魂的思想政治课,对此有着义不容辞的职责。我们可以通过在课堂上安排小组讨论、班级辩论乃至争论,以及课后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去培养学生怎样与人沟通,去说服别人,以及管理、组织、协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团队精神和百折不挠精神,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让学生养成与他人沟通,倾听其他意见的良好习惯。让他们明白:实际上活动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往往取决于班级成员合作的好坏,取决于各自主动能力地发挥,取决于成员之间的互相帮助和支援从而妥善地解决出现的各种矛盾。让他们逐步形成一定的耐挫心理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同学之间建立一种融洽的亲密的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其他关系。在教学的外围环境中,学生与家长,学校与社会,教育主管部门、校领导与教师之间建立各种和谐的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

你怎样理解“贪玩”与“学业”之间的关系?

要在学完之后才可以玩,学霸用经验告诉你,把知识学会之后嗨皮一下不妨事

怎样理解努力和命运之间的关系?

不努力绝对不会成功

没有什么能改变命运,除非你想。

光想不够,还要做,比别人更努力的做好事情。

如何理解领导活动规律之间的关系

? 领导规律是指领导活动过程中诸要素、诸环节之 间的内在、本质、必然的联络。 领导规律是领导主体所必须依凭、领导过程所必 然贯穿的第一个领导依据,是领导成败的主要根据, 也是领导方式、领导方法、领导艺术和具体的领导对 策措施等等所凭籍的根本。 换言之,领导方法论和领导要略均须出自于领导 规律,而后才能真正保证其科学性和卓越性,才能真 正尽可能确保领导成功而避免领导失败。 领导学(第二版) 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领导规律包括四层含义: 1. 领导规律是领导者把握和运用领导要素、开展领 导活动、处理各种关系、达成领导成功的规律。 2. 领导规律是领导辩证运动的本质表现,即领导活 动的基本方面或要素之间相互联络、相互依存、相互 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本质表现。 3. 领导规律揭示领导者解决主观和客观之间矛盾的 规律,体现为科学的领导方法。 4. 领导规律是发展的。

怎样理解止血和化瘀之间的关系

止血一般意义上指通过凝血机制,阻止血从血管内流向血管外,化瘀一般来说指促进血液的流动,防止静脉内血栓形成

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系?活学活用吗大家怎么理解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理论和实践是相互依存的, 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并反过来完善理论的总结。

宝和金融与和讯之间的关系怎样理解?

二十年来和讯网在财经新闻报道、财经网路创新、财经行业活动等领域引领中国财经网路不断向前发展,并得到了财经业界及投资者的全面认可。宝和金融拥有和讯线上海量使用者资源。他们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怎样理解语法与语义之间的关系?

首先要明确语法和语义的区别和联络。

它们都是构成一个句子必不可少的成分,缺少其中任何一个,句子就会不完整。

语法是保证是句子正确的最基本前提,这是判断一个句子是否符合用法的标准之一。但是句子往往不拘泥于这些,这就涉及到语义方面的问题。语义,就是将句子表述清楚,让人明白,建立在语法正确的基础上,但往往又会出现一些意思正确却又不符合语法规则的句子,这是因为一些表达就是如此。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更倾向于理解语义了。

这就是我的理解了。

文学活动与生活活动是怎样的关系

生活活动可以说是物质文化,文学活动可以说是精神文化。吃饭是生活活动,看书是文学活动,只有吃饱了饭才会有精力看书,如果连温饱问题都不能解决,谁还会去看书呢?因此,文学活动是建立在生活活动的基础之上的。个人见解,希望可以帮到你。

文学和社会生活的关系怎样?

在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中,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能动的反映。在这里我们要明确的是“文学所反映的世界并不等于世界本身”①。但我们要注意的是“不等于”不等于“不是”那么,也就是说,文学绝对是社会生活以及社会现象的一个集中体现。真正的文学作品,必须要比生活高。只有高于生活,才能更真实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更深刻地揭示生活意义,

文学在人类生活的意义 文学活动在人类生活活动中有什么意义?

文学是人类生活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陶冶人类的情操,装点人类的生活,是生活学习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文学层次的高低代表一个人的修养,文学功底的高低也正体现了一个人的文学水平.

文学与生活

要谈论文学活动中的美好生活,首先我们须得理解美好生活的含义。所谓“美”,可以理解为一种审美,是从美学意义角度对生活的审视;而所谓“好”,是一种肯定,我把它理解为人们在生活中所追求的自我价值和社会存在。而文学正是以一种活动的形式贯穿于人们的生活,在无形之中给予人们诗意情感的享受。那么,文学究竟何以影响人们生活的美好呢?

首先,我们得从人类本身的特点来分析。除了食色之性的相似外,人与一般动物的一个显著的区别还体现在人有主观能动性,人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有目的地追求心中所想,而美就是其中之一。动物感觉事物的角度是单一的,且大多出于生理的本能;而人感觉事物的角度是多样化的,是有选择的,是有联想性的。“景物变动不居,情趣亦自生生不息”,面对同样的一片草地,也许在羊群的眼中,这是丰富的事物,引发的却是牛希济“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的佳人之思;享受同样一片春光,也许对动物来说是个适宜生存的舒适气候,激起的却是李白“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的文如泉涌。物质世界的普通物象引起的是人们主观层面的文学创作,使人们展开文学的活动,这就说明了其美学的价值。这种由现实事物引发的文学活动是经过了人主观能动的思考、诗意情感的联想、富有个性的表达产生的,它不仅具有感性的形式,又积淀着理性的内容,是一种带有理性与感性品格交织的深层美学意蕴。朱光潜在《谈美书简》中说到“在有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环境需要的奴隶。在无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而文学活动这种具有意识形态的审美精神活动,便是一种“无所为而为”,所以朱光潜的观点也印证了文学活动作为美的生活的承载价值。

此外,相对于有限的生命,文学的永恒性也使得人们的价值能够以另一种形式穿越时空,延续不绝。因此,众多仁人志士都将自己的理想和希望寄托于自己的创作以实现对生命的超越以及对自我价值的再创造。正如司马迁忍辱负重作《史记》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由此可见,文学传世的魅力是司马迁经历人生大转折后支持他不断追求的不竭精神动力。除了在文学活动中充当作者的角色,发挥创造的“本质力量”,作为读者的个体也能在文学的世界中挖掘美与价值。人以阅读的方式加入文学活动的过程也是审美和价值产生的过程。人在直观的层次上是在审视对象,审视作品表达的意识主体,而实际上是在通过对象来间接审视自己。

正如拉康著名的镜像理论所描述的:“人在成长过程中会持续不断地与某种对象进行想象性的认同,而自我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对应到这里,就能解释文学作品为何能引发人的共鸣,为何能激励人的品性,为何能使读者从中找到自我的价值了。当我们面对茫茫世界感到迷茫和孤独的时候,我们或许会在文学的世界找到与自己的相似的对象,建构出一个虚构出来的统一的自我感,从而使我们自己的心灵得到慰藉。由此两个方面,我们可以体会到文学对美好生活的发生过程和发生原因。所以,对于在现实世界中的我们,理解、掌握文学与生活的关系并且将文学视作美好生活的催化剂,将是我们显现人的本质力量,体会到自身存在价值的重要途径。

或许当我们敞开胸怀,去用心地发现文学活动中的美好时,我们也会领略莎士比亚所言:“什么时玫瑰,玫瑰就是无论它叫什么名字,它都是那样的芬芳”中的韵味;也会在刹那间欣然观望川端康成笔下凌晨四点的“海棠未眠”;也会在一个和风轻拂的白昼享受周国平“煮豆撒盐”的纯真;也会在一个诗意情思的交汇点,文如泉涌,情为美动。

为什么说文学是生活活动

先分析文学的概念:

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最早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大类。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都统称为文学,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列出。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

再辨证的看两者的关系

文学活动是人类生活活动的一个方面,而生活活动是人类特有的、有别于动物活动的存在方式,是一种历史的、生产的、文化的范畴。生活活动具有以下几点内涵:它体现为人和自然交换的过程,它具有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特性,并且它是对人本质力量的确证。文学活动作为生活活动的一个方面,它以意识形态话语的方式来描述生活(在生活之外);同时,它本身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创造出人们审美的和想象的世界(在生活内)。

希望可以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