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中,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能动的反映。在这里我们要明确的是“文学所反映的世界并不等于世界本身”①。但我们要注意的是“不等于”不等于“不是”那么,也就是说,文学绝对是社会生活以及社会现象的一个集中体现。真正的文学作品,必须要比生活高。只有高于生活,才能更真实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更深刻地揭示生活意义,
文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意识形态,而这种意识形态是由一定的社会基础所决定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而意识形态就是上层建筑的一种表现.
既然文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这个我们从社会发展的轨迹就可以得知.首先我们的文学始于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即劳动,因为我们得先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才能进一步的发展自身,而在劳动的过程中需要相互的协调,就有了交往,也就产生了文学.而有了这个才最终使人与动物有了本质上的区别.才促进了社会的文明发展.
在随后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文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就显得更为明显也更为密切,比如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百家争鸣”的现象,正是由于当时社会的发展,战乱不断所形成的.那些读书人为了一展自己的抱负于是纷纷讲学著书,说出自己对当时社会的看法,和解决办法.比如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他的思想核心“仁”,就反应他对当时战乱不断社会的看法.而正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状况给了孔子成就大思想家大教育家这一客观条件,也就是我们说的“时势造英雄”.而之后的几大家如:法家、墨家、道家……都是由当时社会之形成的.他们的著书立说,也给当时社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不少封建统治者也采纳他们的建议,于是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此后的作家也大都如此,他们的创作也是离不开社会的发展,而反过来社会的不断前进为他们提供了创作的机会与材料,如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等.而在他们的文学创作当中也反应了他们的一些主观意见.但总的说来那个时候的文学创作都是和当时社会人的人生价值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作家对自身的一种肯定.而在这种价值的指引下,人感受到生命的可贵和存在的意义.
文学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社会生活提供的现实可能性。社会的发展是文学发展的客观前提。
每个时代的社会生活都有自己的存在方式或主导形态,也都面临着不同的矛盾和斗争。时代会更替,与此同时作为文学表现或投射对象的社会生活变了,文学的内容也会或迟或速地发生变化。比如被孔子盛赞不已的“郁郁乎文哉”的周朝,其文学艺术到了诸侯纷争的战国就完全败落了。取而代之的是诸子散文和屈原的楚辞,其中洋溢着的是兼并时代纵横捭阖的生存智慧和亡国焦虑。总之,某个时代的社会主流思想进入文人知识分子的头脑,许多文人作为这个阶层代言人的思想家和作家,在自己的作品里就表达了新的社会道德观念和新的社会生活方式。可见社会发展是文学发展的前提,文学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客观体现。
文学作品是反应作者的思想的体现,它来源于生活和作者的成长经历。
社会是有许多的人组成的,而人得思想又很复杂。
所以在西方的文学作品里,你可以在许多世界名著里看到描写人物的内心和表情据多。而咱们国家写的故事本身较多。
通过文学作品,你可以联想到当时社会环境和生活状态。
来增强文学作品的真实感。
我们说创作要有生活,没有生活就不能创作.其实生活本身就是一首最美的诗,一部激情四溢的小说.如果把生活变成文学作品,我们就要用文学理论来建构它.这就是我们常常听人说的,我有许多生活经历,但怎么也写不出来,但我们不能说我们做在屋里不与外界联系.整天写“梦幻小说”,这也是不行的.
首先,社会生活是文学的唯一源泉.人们常常讲: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是创作的基础.有这个源泉和基础,作家才英雄有用武之地,才有一个真正的写作素材.否则,一个人有再高的才能,也将无能为力,就算能写出,由于脱离了生活,也必不能被读者认可.我们读《红楼梦》,读宝玉,我们就能看到曹雪芹的影子,也就是说曹雪芹的一生经历造就了一部文学巨著.如果曹雪芹没有这段家族由盛转衰的生活,即使他有再高的才华,他或许能写出别的什么“绿楼梦”、“红亭梦”之类的.但决不是今天的《红楼梦》当然无论他写什么样的文学巨著都离不开社会生活.从古到今、从内到外,没有那一个作家的优秀作品不是缘自生活,他们或是亲身经历,或是亲耳听说,或是亲身体验,无不与生活密切相联.只是在生活中,即使是在极平凡的生活中,“作家”不但能看见旁人能看到的东西,还能看到别人看不见的东西.一段生活,对于一个作者来说是一个动人的经历,从文学创作来说,他就是一段素材,而作者已经把它存储起来了,他随时可以成文,可以是一首小诗,可以是一篇小小说,也可以是宏篇巨著,这段生活经历就是一块干的海绵,而想让他有分量,就要让他不断吸收水分.总之,这个经历是有用的,只有经过加工、打磨等许多过程,才能成为文学作品.可见,原始材料再生动也不能保证写出好的文章来.生活是丰富的、动人的 ,但文学却是一定离不开社会生活.我不知道,从古到今有那部文学作品脱离了生活而独立存在,又有那些作家远离生活而独自创作.所以,我们说社会生活是文学的唯一源泉.
其次,在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中,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能动的反映.在这里我们要明确的是“文学所反映的世界并不等于世界本身”①.但我们要注意的是“不等于”不等于“不是”那么,也就是说,文学绝对是社会生活以及社会现象的一个集中体现.真正的文学作品,必须要比生活高.只有高于生活,才能更真实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更深刻地揭示生活意义,从而作品也才能对生活起推动作用.如果作品中所反映的生活内容与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见所闻完全一样甚至比这些还简单、还平庸,只是简单的生活再现,缺乏思想和令人深思的价值.我想这样的作品必然不会是什么成功的作品.如鲁迅先生说:艺术再现生活的特点之一乃是“假中见真”,有时为了“艺术上的真”可以对生活事实进行缀合,抒写和推断.其结果尽管不合某些事实,然而还是真实的②.一部好的作品,给读者看完后,要么回味无穷,要么发人深思.这都是因为与人们生活密切联系,反映当代人们内心世界、反映一定社会现实.
阎真的长篇小说《沧浪之水》是近年来流行的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小说写了主人公池大为是 当代知识分子即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在九十年代,也是当前现实境遇的经历和蜕变的故事.作品中的主人公既有机遇又有遭遇,既有人为因素又有天缘巧合.在现实社会中一个人也学不会有这么多的经历.但作品让人读完却让人感到真实的体现了知识分子的生活经历.在人们为池大为的蜕变感叹之余,也在为当代知识分子的未来何去何从而深感焦虑.我们可以看到文学源于现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实.
十七世纪上古典主义,十八世纪是启蒙运动,十九世纪先是浪漫主义后是现实主义,再到现在的文学的多元化.每个时期的文学都有每个时期的特征,而每个时期的文学都体现了这个时期的时代特色.文学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必然受到一定历史时代的制约.就各个历史时期来说,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学作品.古典主义时期有《伪君子》,启蒙运动时期有《浮士德》,浪漫主义时期诞生了《巴黎圣母院》.他们所塑造的艺术形象,都这样、那样的带有它们所处那个时代的特征.即使是科幻小说也是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产生不同的科幻形式,它描写未来但仍以现实为依据,反过来也揭示现实世界的关系.所以,文学并不在于昆虫存在的意义上存在,以及构成文学的价值判断具有历史可变性,而且揭示了这些价值本身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密切.③
综上所述,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生活是文学的唯一源泉,这些是文学形成的本质所在.都是在于创作素材的积累.在文学史上许多著名作品的多元性,使文学创作与社会生活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在任何时代、任何种类的文艺作品,无一例外的都是现实生活能动和形象的反应,都应以社会生活为创作的唯一源泉,这是马克思文艺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
上一篇: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部编版第三单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