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崔颢的《黄鹤楼》这一古诗,大家不妨作出自己的鉴赏。下面是我整理的《黄鹤楼》古诗相关内容,供各位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黄鹤楼》古诗 篇1
唐代: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
1.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2.悠悠:飘荡的样子。
3.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川,平原。
4.历历:清楚可数。
5.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译文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鉴赏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宇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正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象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宇宇皆有定声的七律。
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厌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卒阅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不是的,规范的七律旱就有了,崔颢自已也曾写过。是诗人有意在写拗律吗?也未必。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看来还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在这里,崔颇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沈德潜评此诗,以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卷十三),也就是这个意思。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此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元杨载《诗法家数》论律诗第二联要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骑龙之珠,抱而不脱。”此诗前因旬正是如此,叙仙人乘鹤传说,额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杨载又论颈联之“转”说:“与前联之意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疾雷之喻,意在说明章法上至五、六句应有突变,出人意外。
此诗转折处,格调上由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叙昔大黄鹤,否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睛川草树,历历在目,妻妻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女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楚辞·招隐士》曰:“王孙游分不归,春草生分萋萋。”诗中“芳草萋萋”之语亦借此而逗出结尾乡关何处、归思难禁的意思。
末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样能回应前面,如豹尾之能绕额的“台”,也是很符合律诗法度的。
正是由于此诗艺术上出神入化,取得极大成功,它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黄鹤楼》古诗 篇2
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这首诗的的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背诵默写这首诗,积累表达思乡之情的名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学习诗歌赏析的基本方法,掌握“意象”“意境”等专业术语,学会欣赏写景抒情的诗歌。
(二)过程与方法
1、展示交流。
学生就古诗词相关的常识进行交流,为接下来的赏析做铺垫。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补充。
2、朗读感知
(1)学生反复朗读全诗,要求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谈谈自己初步的阅读体验。
3、精读赏析
(1)教师组织学生结合诗中景物描写的语句,组织学生对诗中的意境进行描述。
(2)教师组织学生结合“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引导学生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延伸拓展
复习学过的思乡思亲的名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树立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的观念。
2、学习作者为实现理想而艰苦奋斗的精神。
3、养成文明出游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1、了解这首诗的内容。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诗,积累思乡思亲的名句。
三、教学难点
1、描述诗中意境。
2、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谈谈你所了解的古诗词常识。(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补充,特别是“意象”“意境”知识。)
(二)朗读感知
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接力,在稍显紧张而又愉悦的气氛中激发朗读的兴趣。
2、教师播放朗诵视频,并组织学生从语调、停顿和情感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3、学生就个人对这首诗初步的阅读体验进行交流。(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点拨。)
(三)精读赏析
1、教师组织学生结合诗中景物描写的语句,对诗中已经进行描述。
2、重点研读尾联,体会作者是怎样将写景抒情结合起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四)背诵默写
1、限时背诵
给学生三分钟左右时间,力求熟读成诵;接下来用两分钟左右,用上下句对接形式检查背诵效果。
2、当堂默写
两名同学上黑板,其他同学练习本完成,力求让背诵效果真正落到实处。(满分100分,题目和作者各10分,每句各10分,每处错一字则为零分。)
(五)资料补充
1、关于黄鹤楼来历的传说。(可加入诚信、感恩教育)
2、江南四大名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和安徽宣州的谢朓楼。(可加入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的教育。)
(六)课堂小结
学生就自己本节课最主要的一点收获进行交流;教师适当归纳明确。
(七)课堂练习
完成关于思乡思亲的古诗词名句上下句填空。
七、板书设计
黄鹤楼
崔颢
叙事 昔人乘鹤而去(诚信、感恩)
写景 黄鹤楼遥望(热爱祖国、建设家乡)
抒情 思乡之情(为实现理想而艰苦奋斗)
八、课后反思
这节课的设计初步一看,可能会发现就是常规模式,但其实在细节上极大地融入了对学情的调查,对知识的渗透,对能力的培养。还可以尝试从局部着手,边读边赏。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濒临长江。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自古就有“天下第一楼”、“天下绝景”之称。黄鹤楼是武汉的标志性建筑,与晴川阁、古琴台并称“武汉三大名胜”。
黄鹤楼建于三国时期吴二年(公元223年)。三国时期,它只是夏口城一隅的“军楼”。金朝灭了吴栋后,三国统一了。在失去其军事价值的同时,该建筑逐渐演变为用于公务和商务旅行及宴会的装饰性建筑。唐代诗人崔豪写了《黄鹤楼》,李白写了《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历代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许多绝唱,使黄鹤楼自古闻名。
《黄鹤楼》知识点整理
原文:
州城西南隅(yú),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yī)登仙,尝驾黄鹤返憩(qì)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构巍峨(wēi’é),高标巃嵸,上倚(yǐ)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tà)霞敞;坐窥(kuī)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重点词解释:
1、 州:指鄂州,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
2、 隅(yú):角落
3、 者:助词,表肯定语气
4、 费讳(yī):
三国蜀汉大将军。
5、 登仙:
成仙。
6、 尝:曾经
7、 驾:乘、骑。
8、 憩:休息
9、 于:在
10、 遂以名楼:用“黄鹤”命名这座楼。遂:于是;以,介词,用,后面省略宾语“之”。之,指代黄鹤。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
11、 列:记载
12、 存:保存
13、 之:助词,调节音节,无实义
14、 观:观看
15、 其:代 黄鹤楼
16、 耸构:矗立的楼宇(指黄鹤楼),“耸构”与“高标”意思相同。
17、 巍峨:高大雄伟的样子
18、 巃嵸:高耸的样子
19、 倚:靠着
20、 河汉:银河
21、 临:临近
22、 重檐:两层屋檐
23、 翼:古代建筑的飞檐
24、 闼:门
25、 霞敞:高敞
26、 窥:看
27、 井邑:城乡
28、 亦:也
29、 荆吴:楚国和吴国,这里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
30、 形胜:山川胜迹
31、 之:的
32、 最:最好的事物
课文翻译:
在鄂州城的西南角上,有—座黄鹤楼。《图经》上说:“三国时代蜀汉大将费祎成了仙人,曾经骑着黄鹤返回到这里休息,于是就用‘黄鹤’来命名这座楼。”有关这件事记载在《神仙传》上,有关事迹还保存在《述异记》上。观看这矗立着的楼宇,高高耸立,十分雄伟。它顶端靠着银河,底部临近大江:两层屋檐,飞檐像鸟翼高翘在房舍之上。四面的大门高大宽敞,坐在楼上,可以远眺城乡景色,低下头可以拍击云气和烟雾:这里也是楚地吴地山川胜迹中的最美的地方。
作者简介
阎伯理,唐代人,生平不详,所属文学时期为隋唐五代文学,代表作品: 《黄鹤楼记》。 被载入《文苑英华》、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十四课《 短文两篇》。
作品赏析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黄鹤楼的地理位置。[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
第二层(第3至8句),交代黄鹤楼命名的由来。[《图经》云:"费讳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
黄鹤楼始建成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据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记载:"吴黄武二年,(孙权)城江夏,以安屯戍地也。城西临大江,西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最初修建是作为防守戍边的军事瞭望楼:黄鹤楼虽然是-座军事哨所,名称却十分典雅,富于浪漫色彩的楚地子民自然会给它另外一些说法:本文作者基于此,转引《图经》云:"费讳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交代了黄鹤楼取名的由来,接着作者又旁征博引,提出晋代葛洪的《神仙传》和梁任昉的《述异记》都记载了关于黄鹤的故事,证明事实不虚,以增强黄鹤楼命名由来的说服力。仙人乘鹤,本属虚无,而作者却以无作有。这样就给这座楼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作者之所以采用神话传说,是为了突出这座楼不同寻常之处,它曾是神仙到过的地方,这样写也是为本文主旨服务,为下文伏笔。
第三层(第9至17句),写黄鹤楼的巍峨高大和登楼所见所感。[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前六句写楼的外貌:"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一组对偶,刻画楼的整体形象。句中的"耸"和"高"、"巍峨"和"巃嵸"都是高的意思,重叠使用,铺陈楼的高大。"上倚河汉"写楼的顶端,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其高:"下临江流"写楼的底部,进一步交代楼的地理位置,写出楼在江边,"重檐翼馆,四闼霞敞"这一组对偶句是对楼的建筑结构的具体描写。至此,作者对楼的外貌刻画,气势雄伟,读后令人胸襟为之一爽。"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一组对偶句写登楼的感触,正因为黄鹤楼高入云天,又临大江,所以登楼可以远眺周围城市乡村,弯下腰可以拍击萦绕大楼的云气和烟雾。一个"坐"字,说明无意观景而周围景物尽收眼底"俯拍"二字,构思别致,而"云烟"既能"俯拍",其身在高处可知:这两句虽未直言楼高,而一座直凌霄汉的高楼已历历如绘,登黄鹤楼如临仙境.难怪作者发出"亦荆吴形胜之最也"的感叹。"荆吴形胜之最"这一句,是对楼的重要性作了扼要而有分量的概括。
以上几句对黄鹤楼景物的描写,有上有下,有远有近,有内有外,也有实有虚,行文变化多端,情趣盎然。
中心思想
这篇短文介绍了黄鹤楼雄伟高大的外观和建筑结构的特点,描述了登临黄鹤楼的所见所感,突现了黄鹤楼这座名楼的地位和价值,表现了作者热爱山川胜迹的思想感情和对仙人的仰慕之情。
中考链接
阅读赏析题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现其耸构巍峨,高标 ,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何必濑乡九柱,东阳八咏,乃可赏观时物,会集灵仙者哉!
1 黄鹤楼,与湖南__________、江西__________齐名,号江南三大名楼,有“天下绝景”之称。
2 唐代诗人崔颢登上黄鹤楼赏景时写下千古流传的名诗《黄鹤楼》,你能默写下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3 这篇文章句式多变,多用对偶。强调黄鹤楼名称由来之根据充足,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组对偶。为了突出黄鹤楼的高大雄伟,又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组对偶。
4 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先交代黄鹤楼的地理位置,紧接着交代黄鹤楼命名的由来。
B.文章的重点是写黄鹤楼的巍峨高大和登楼所见所感。
C.作者对黄鹤楼的形态以及登楼所见所感已描写尽致了,所以最后四句可有可无,甚至有画蛇添足之嫌。
D.这篇文章介绍黄鹤楼因仙而得名,因“上倚河汉”而成仙境,因“会集灵仙”而成名楼,以“仙”字贯穿全文。
参考答案:
1 岳阳楼 滕王阁
2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鹦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 事列《神仙》之传,迹有《述异》之志 耸构巍峨,高标
4 C(为了侧面写黄鹤楼的地位、价值。)
苏教版七(下)《黄鹤楼》练习精选
一.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黄鹤楼》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yi)_____登仙,尝驾黄鹤
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构巍峨,高标
(lóng zōng )_______,上(yǐ)___河汉,下临江流;重檐(yì guǎn )_______,四闼霞
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jīng wú_______之最也。
二.解释词义。(19分)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9分)
(1)州( )城西南隅( )(2)费讳登仙( )(3)尝( )驾( )黄鹤返憩( )于此(4)遂( )以名( )楼。”(5)观其耸构( )巍峨( )(6)高标巃嵸( )(7)上倚( )河汉( )(8)重檐( )翼馆(9)四闼( )霞敞( )(10)坐窥井邑( )(11)亦荆吴形胜( )之最也
2.比较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一词多义)(7分)
(1)【于】①尝驾黄鹤返憩于此( )②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2)【其】①观其耸构巍峨( )
②坐其中,颓然碧窈( )
(3)【以】①遂以名楼( ) ②以实奇( )③一儿以日初远( ) ④瓜州诸园亭,
俱以假山显( ) ⑤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4)【隅】①州城西南隅( )②乘隅下垒石( )
(5)【之】①事列《神仙》之传( )②亦荆吴形胜之最( )③主人处处款之( )
3.词类活用。(3分)
(1)遂以名楼( )(2)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3)重檐翼馆( )
三.句子。(11分)
1.翻译下列的句子。(8分)
(1)事例《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
译文:
(2)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
译文:
(3)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
译文:
(4)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译文:
2.说说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3分)
(1)遂以名楼。 ( )
(2)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
(3)尝驾黄鹤返憩于此。( )
四.阅读理解。(66分)
1.课文节选自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__代人。黄鹤楼与 、 ,并称江南三大名楼。这篇短文介绍了 的特点,描述了 ,交代了 ,表达了 。(9分)
2.古代许多文人墨客写过有关黄鹤楼的诗,请默写其中的两首。(4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原文语句填空。(8分)
(1)《黄鹤楼》一文用了8句对偶句,或铺陈,或夸张,或比喻,对黄鹤楼进行多角度的描写。如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组对偶句,强调了黄鹤楼名称由来之证据充足。又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组对偶,极力铺陈黄鹤楼高大雄伟之能事。又如“ ”一组对偶,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登楼观赏景物之情态。(3分)
(2)《黄鹤楼》中具体描写黄鹤楼的位置、外观以及登楼所见的句子是: , ,
, ; , , , 。(4分)
(3)《黄鹤楼》中直接赞美黄鹤楼景色的句子是: (1分)
4.给文章划分层次,并写出层意。(3分)
5.文章介绍了黄鹤楼的哪些方面的内容?(2分)
答:
6.仙人跨鹤,本属虚无,而作者却以无作有,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2分)
答:
7.文章突出说明了黄鹤楼的什么特征?运用了哪些手法?请举例说明。(5分)
答:
8.《黄鹤楼》通过多种角度具体描绘了黄鹤楼的雄姿。初读课文后说说你对黄鹤楼总的印象。(2分)
答:
9.作者为什么转引《图经》的话交代黄鹤楼名字的由来?(2分)
答:
10.对黄鹤楼景物的描写,有上有下,有远有近,有内有外,有实有虚。请指出文中哪句是写远景?哪句是写近景?(2分)
答:
11.《黄鹤楼》一文篇幅短小,但内涵丰富。请结合课文内容,试作简要分析。(2分)
答:
12.文章是怎样以精练的语言说明黄鹤楼高大雄伟的特点的?(2分)
答:
13.对《黄鹤楼》这篇文章的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这篇文章先交代黄鹤楼的地理位置,紧接着交代黄鹤楼命名的由来。
B.文章的重点是写黄鹤楼的巍峨高大和登楼所见所感。
C.作者对黄鹤楼的形态以及登楼所见所感感已描写尽致了,所以“亦荆吴形胜之最也”是多余的了。
D.这篇文章介绍黄鹤楼因仙而得名,因“上倚河汉”而成仙境,以“仙”字贯穿全文。
14.《黄鹤楼》一文如何做到结构严谨、前后呼应的?(2分)
答:
15.崔颢的诗《黄鹤楼》和本文在内容上有哪些异同?(3分)
答:
16.崔颢的《黄鹤楼》和阎伯理的《黄鹤楼》都以“黄鹤楼”为题,一个是诗,一个是说明文,都谈到了黄鹤楼楼名的来历,试分析引用传说的作用。(2分)
答:
17.《黄鹤楼》一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试作简要分析。(2分)
答:
18.据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记载:“吴黄武二年,(孙权)城江夏,以安屯戍地也。城西临大江,西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可见黄鹤楼原是一座军事哨所。如用此记载替换原文中的划线句,你认为好不好?请说明理由。(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本文语言优美而极具感染力,试赏析“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一句。(3分)
答:
20.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之所以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其重要原因不在于其特色,更因为它们身上镌刻着历史文化的印记,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3分)
答:
21.综合实践。(3分)
历史上人们将修修建在湖北武昌的黄鹤楼,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和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滕王阁因有王勃的《滕王阁序》而声名益显,岳阳楼也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更为人所知。惟有黄鹤楼,它名扬四海,主要由于唐代诗人崔颢的一首《黄鹤楼》诗和李白等诗人有关黄鹤楼的吟咏,并非因为一篇文章而名闻遐迩。有关黄鹤楼的文章,过去是不是没有人写过呢?事实并非如此,唐人阎伯理写的这篇《黄鹤楼记》就是现存最早的一篇一千多年前的关于黄鹤楼的碑记。
(1)请写出《滕王阁》中“秋水共长天一色”的上句“ ”。
(2)写出《岳阳楼记》中表现范仲淹博大胸怀的名句“
, ”。
(3) 写出崔颢《黄鹤楼》中实写黄鹤楼上所见之景的诗句“ , ”。
【参考答案】
一.祎 巃嵸 倚 翼馆 荆吴
二.1、州:指鄂州,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隅:角落。登仙,成仙。驾:乘、骑。憩:休息。耸构:矗立的楼宇(指黄鹤楼),“耸构”与“高标”意思相同。巍峨:高大雄伟的样子。巃嵸:高耸的样子。倚:靠着。河汉:银河。重檐:两层屋檐。闼:门。霞敞:高敞。井邑:城乡。形胜:山川胜迹。 2、(1)在;到。(2)它,指黄鹤楼;它,指水阁。(3)用;因为;认为;凭借;如4)角落;边沿地方。(5)无实义,不译;结构助词,的;我们。
3、(1)名词作动词,命名。(2)副词作名词,最美的地方。(3)古代建筑的飞檐,名词活用作状语,像鸟的翅膀一样张开。
三.1、(1)有关这件事记载在《神仙传》上,有关事迹还保存在《述异志》上。 (2)观看这矗立着的楼宇,高高耸立,十分雄伟。它顶端靠着银河,底部临近大江。(3)两层屋檐,飞檐像鸟翼高翘在房舍之上。四面的大门高大宽敞,坐在楼上,可以远眺城乡景色,低下头可以拍击云气和烟雾。(4)这里也是楚地吴地山川胜迹中的最美的地方。
2、(1)省略句,“以”后省略宾语“之”,黄鹤。(2)判断句,“也”表判断。(3)倒装句尝驾黄鹤返于此憩
四.1、《文苑英华》 阎伯理 唐 岳阳楼、滕王阁 黄鹤楼雄伟高大的外观和建筑结构 登临黄鹤楼的所见所感 黄鹤楼这座名楼的地位和价值 作者热爱山川胜迹和仰慕仙人的思想感情
2、(1)唐代崔颢的《黄鹤楼》诗云:“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2)唐代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3、答:(1)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耸构巍峨,高标巃嵸。/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上倚河汉,下临江流。(2)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3)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4、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黄鹤楼的地理位置。第二层(第3至8句),交代黄鹤楼命名的由来。 第三层(第9至17句),写黄鹤楼的巍峨高大和登楼所见所感。
5、黄鹤楼的地理位置、黄鹤楼命名的由来、黄鹤楼的巍峨高大和登楼所见所感。
6、答:这样就给这座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作者之所以采用神话传说,是为了突出这座楼的不同寻常之处,它曾是神仙到过的地方,这样写也是为本文的主旨服务,为下文埋下伏笔。
7、答:突出黄楼巍峨高大的特点。运用了比喻、夸张、对偶的修手法。举例略。
8、答:黄鹤楼巍峨高大。“上倚河汉”,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它的高;“俯拍云烟”虽未直言其高,但一座直凌霄高楼已历历在目,神游其间,如临仙境一般。
9、答:黄鹤始建成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据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记载:“吴黄武二年,(孙权)城江夏,以安屯戍地也。城西临大江,西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最初修建是作为防守戍边的军事瞭望楼。黄鹤楼虽然是一座军事哨所,名称却十分典雅,富于浪漫色彩的楚地子民自然会给它另外一些说法。本文作者基于此,转引《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交代了黄鹤楼取名的由来。接着作者又旁征博引,提出晋代葛洪的《神仙传》和梁代任防的《述异志》都记载了关于黄鹤的故事,证明事实不虚,以增强黄鹤楼名字由来的说服力。仙人跨鹤,本属虚无,而作者却以无作有,这样就给这座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作者之所以采用神话传说,是为了突出这座楼的不同寻常之处,它曾是神仙到过的地方,这样写也是为本文的主旨服务,为下文埋下伏笔。
10、答:远景:坐窥井邑;近景:俯拍云烟。
11、答:全文不到100字。但把黄鹤楼的概况包揽无遗,其中有掌故,如:楼的得名。有景物,如:“耸构巍峨……俯拍云烟。”有事实,如“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有议论,也有感慨,如:“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12、答:文章短小精悍,重点突出。文章仅仅围绕黄鹤楼高大雄伟的特点进行说明,中间描写楼的建筑,围绕高来写。开头的传说以及结尾由比较而产生的赞语,除了说明其具有神异色彩外,也是为了衬托其高。
13、C
14、答:本文介绍黄鹤楼是因仙而得名,因“上倚河汉”而成仙境,而成名楼,以“仙”字贯穿全文。黄鹤楼因“上倚河汉,下临江流”“四闼霞敞”,所以可以“坐窥井邑,俯拍云烟”。正因为内容环环相扣,所以文章的结构十分严谨。首句先交代地理位置,而尾句概括了黄鹤楼的重要性,做到了前后呼应。
15、答:相同点:都写到和黄鹤楼相关的传说,都写到登楼所见、所感。
不同点:本课重在介绍说明,崔诗重在抒情;本课表达热爱山川和仰慕仙人的思想,崔颢的诗抒发思乡之情。
16、答:突出这座楼的不同寻常之处,更好地凸现出文章的主旨。
17、答:《黄鹤楼》一文的语言特色是句式多变,多用对偶。句式整散结合,富有变化。文中多用四字句,杂以三字、五字、六字、七字和八字句。并不时地加上一些虚词,使语意疏密有致、流转自如、感情充沛、节奏鲜明。如文中一连用八个四字句,对黄鹤楼的形态刻画尽致,气势流畅,接着用了一个八字句“亦荆吴形胜之最也”,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和赞叹的浯气,并用虚词“亦……也”来表示判断和陈述的语气,使文气得到了舒缓。最后又用了长长的中间略加停顿的感叹加反问的句式,把对黄鹤楼赞美之情推向了高潮。至此。文章戛然而止,可言有尽而意无穷,余音袅袅,耐人回味,全文用对偶句或对偶短语有八组之多,有铺陈,有夸张,有比喻,对黄鹤楼进行多角度的描写。
18、不好。用神话传说能给黄鹤楼增添神秘的色彩,突出这座楼的不同寻常之处(1分),这既为下文伏笔(1分),又表现了本文的主旨(1分)。(共3分。如认为好,答可增添行文的真实性的,最高可得2分)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注释】
1)选自《全唐诗》卷一三〇。崔颢(704-754),汴州(现在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的黄鹄矶上。
2)昔人:指传说中骑鹤的仙人。
3)悠悠:飘荡的样子。
4)晴川历历汉阳树:晴天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树木看的清清楚楚。川:平原。历历:分明的样子。汉阳,地名,现在湖北武汉的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5)芳草萋萋鹦鹉洲:鹦鹉洲上,草长得极茂盛。鹦鹉洲,长江中的小洲,在黄鹤楼东北。
6)乡关:故乡。 更多知识点也可关注下北京新东方的初中语文课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