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设计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目标:
知识: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认识4个生字。
能力:背诵三首古诗。
情感: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想象诗中描绘的优美诗境。
重点:朗读背诵三首古诗。
难点:想象诗中描绘的优美意境。
教法:读中领悟。学法:自主探究。
教具:挂图、课件、资料。
流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读熟诗句:
1.读准字音。
2.把诗句读通顺,读流利。
3.让学生体会怎样才是读诗,为下一步诵诗奠定基础。
三、读懂诗意:
1.让学生自己对照时候的注释,想一想每句诗的大概意思,在想想哪些词语的意思还不理解。
2.小组学习,向同学和老师请教。
3.教师对学生的提问予以点拨后,要求学生把各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四、体会诗境:
1.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
2.在读的'基础上,绽开丰富的想象,并把想象到的景象用语言描绘出来。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朗读抒情:
1.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用自己的朗读把诗人的感情表达出来。
2.配乐朗读,在朗读中加深体会,获得审美感受。
3.在朗读中自然成熟。
三、欣赏解读:
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古诗,从诗的感情、意境、语言等方面谈自己的理解。
四、拓展诵读。
五、积累内化:
1.认读文中的生字词,背诵三首古诗。
2.阅读其他描绘植物的古诗。
板书:
《早梅》
………白玉条
似玉
………傍西桥
不知……花先发
如雪
疑是……雪未消
【设计理念】
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在破解文义的设计中,重点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地理解诗意。
【教学建议】
1、三首古诗词贴近儿童生活,易于学生理解;语言生动形象,提供了极大的想象空间。教学中可安排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通过自学,体会三首古诗词内容上的相似之处。教师适时点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个性体验,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并逐步掌握诗词学习的主要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2、本课教学可重点抓住人物动作破解诗词文义,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采取诵读、想象、吟唱、绘画、改编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3、“三分文章七分读”,古诗词教学尤应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音律美;领略诗词的意境美;领悟诗词的情感美,在熟读的基础上,把古诗词正确地背诵下来。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今天,咱就一起来试试。
(教师以抒情的话语,为课堂营造轻快、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不露声色地点明了诗歌的学习要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二、初读古诗,想象画面
1、自由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蓑”、“遮”的读音和写法。
2、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通过评读、赛读、合作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通诗歌,读出节奏。)
3、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想象是理解诗意的翅膀,通过再现诗歌画面,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理解,充实诗歌的内涵,使学生易学、乐学。)
三、品读古诗,领悟诗意
1、师提出自学要求,生自由组合,选择其中的一首合作学习,进行品读理解:
自学要求:
⑴ 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⑵ 交流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⑶ 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⑷ 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流畅地描述出来。
(这两首诗的主人公都是孩子,展现的是美好的童年,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并不遥远,理解起来也较容易,因此可安排充足的时间,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
2、交流反馈:
⑴ 学习《牧童》:
① 理解字词。
② 精读诗句,理解诗意,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A、“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
B、“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说说诗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读。
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那么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C、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是一个可爱、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小牧童。
D、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而诗人又想借这个小牧童表达什么呢?
(广阔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扬的笛声使人心动,美丽的月夜让人陶醉。一个“横”、“弄”、“卧”,更是充满了随性、自然。对于学生来说,这就是他们所期盼的无拘无束的生活。这个小牧童,就是他们理想的化身,因此,引导学生置换成牧童,设身处地想牧童所想,做牧童所做,从而更好地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③ 诵读古诗,感受意境。
⑵ 学习《舟过安仁》:
① 理解字词。
② 品读诗句,入情入境:
A、“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B、“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两个孩子淘气可爱、天真顽皮。
(从“张”、“使风”等动作中看出。)
C、你喜欢他们吗?诗人喜欢吗?为什么?
(学生放飞想象,仿佛和诗中的两个小童一起收篙停棹、张伞使风,听到了水声、风声、欢笑声,想到了自己曾做过的调皮事,怎能不喜欢呢?而诗人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
③ 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四、再读古诗,陶冶情趣
比较两首诗,你有什么话想对谁说?
(学了这两首诗,学生一定有很多感触,因此配上轻快的音乐,让学生美美诵读,然后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可对诗中的儿童说,对家人说,对老师说……既可给学生倾吐的机会,又可拓宽思维、丰富体验。)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默写《牧童》。
3、选择其中一首古诗,可自创一幅图画,也可改编成一篇小短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哪个孩子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另外几个男孩,走进他们的生活。
(通过回忆,既巩固了旧知,加深了印象,又自然地引出新知,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揭题解题,获得知识
1、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
2、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3、师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结合课前预习,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主发现词与诗的区别,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4、初读全文,读准读通:
⑴ 自由读词,读准字音。
(注意:醉、媚、锄、媪、亡赖、剥。)
⑵ 合作探究,理解字词。
(可以、看图、联系上下文,也可以相互讨论。)
⑶ 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且读且评,读出韵律节奏。
三、品读全文,获得美感
1、边读边想象画面,谈谈有什么感受,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
(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画面,谈感受,整体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为下面准确地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2、课文中,什么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⑴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感情练读,读出孩子们的轻松、活泼、愉快。
⑵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他们会亲热地说些什么呢?
这句中的哪个字生动地写出了他们的心情?
(“醉”。)
难道仅仅是酒使他们醉了吗?说说你的体会。
(从最深的印象入手,自由选择句子研读体会,学生兴趣浓厚。三个儿子的铺排描写,生动传神的动作,读起来琅琅上口,理解起来形象自然。老夫妇的亲密无间,配合学生的大胆想象,只要合理,均予以肯定。这样,更加拉近了学生与词中人物的距离,贴近了人物的心理,丰富了人物的内涵,使形象更加真实、丰满。)
⑶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结合图画,说说感受。
四、再读全文,升华情感
1、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悟情。
2、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欣赏到的画面描绘出来吗?
(再读全文,再现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全文景象描述出来。不仅是对全文意思的巩固,又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3、总结:
乡村条件简朴,但环境优美,夫妇恩爱,孩子勤劳,生活温馨,难怪令人陶醉。你能通过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配乐朗读或背诵。
五、课外拓展,激发兴趣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3、改编歌曲,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唱《清平乐·村居》。
4、收集、背诵其他描写童年趣事的古诗词。
六、练习设计
1、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⑴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⑵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⑶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2、读了这三首古诗词,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到怎样的乐趣?
3、利用课余时间,读读宋词等经典文学作品,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补充资料】
作者生平:
吕岩:字洞宾,唐代京兆人。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诗以善写田园著称,南宋四大家之一。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其词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教材分析:
这首古诗是清代文人高鼎所作,从题目可知许的内容为诗人在乡村的所见所感,是一首风筝诗,描写了春光明媚,丽日和风,儿童沐浴着春光呼吸着新鲜空气,快乐的放风筝的情景,诗歌就像一幅画美丽的通俗画。
教学理念:
以读为主,以评价促发展,在读与评价相结合中感悟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从而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在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中发展学生的个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了解生字组成词语的大意。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大意,在朗读、感悟中想像
诗中描绘的情景。
情感目标:
借助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田野春光的美好和农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的美好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诗篇的语言美,情景美,达到熟读成诵,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初识意境。
师:今天老师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优美的乐曲,同时观赏老师为你们作的画,好吗?
(师放古筝乐,按诗句描绘的景物顺序展现画面)
1、整幅诗课文插图
2、草长莺飞
3、拂堤杨柳
4、水泽散发的雾气
5、儿童欢乐放风筝
6、回归整幅诗文插图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景致?
生:我看见了翠绿的草地。
生:我看见了黄莺在飞舞。
生:我看见柳条在随风飞舞(摆动)
生:我看烟雾,不是水雾。
生:我看小朋友在放风筝。
生:……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我国清朝诗人,高鼎坐在他居住的草堂内看到此情此景,仅用了四句话就写下了这千古传颂的《村居》课件演示古诗内容,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文,感知意境。
1、释题:在乡村居住,作者高鼎,清朝人,善于描写自然景物。
2、听录音读。
3、自由读,要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读后检查。
4、出示生字卡片。
师:怎样记住这些生字宝宝。
生:旧字加偏旁,寸加木字旁变成乡村的村。
生:顺口溜,一木一寸交朋友合在一起叫山村。
生:……
5、指导书写,生描红、临写。
6、指导朗读、正音。
三、细读诗文,感受意境。
1、师:请同学边读边观看画面,哪些词的意思自己理解,还有哪些不懂的词语,分别做上记号。
2、师:请同学们分小组交流,在组内提不懂之处,依靠大家的力量解决问题。
春烟:春天水泽草木蒸发的雾气,拂堤:柳枝很长,下垂着,像抚摸着堤岸。
纸莺:风筝。
3、师:根据你对诗文的理解,能说一说诗文的大意吗?
生:叙述诗意(大概诗意)
(早春二月,正是青草生长,黄莺飞舞的时候,拂堤岸的杨柳,就像陶醉在迷人的春色里一样,孩子们放学后,早早地回到家里,赶忙趁着春风放起风筝来)
四、吟诵诗文,品评意境。
师:请同学们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同桌间互读诗文。
生:练读,相互纠正。
师:请你推荐一名同学到前面来读给大家听。
生:吟诵诗文。
师:谁能再评一评,通过他的吟诵,你感受到了什么?有什么建议吗?
生:评价。
(1) 他晃着头,我感受到柳树在风中摇摆很美、
(2) 他的笑得再开心些,就更能体现孩子们放风筝时的兴奋心情。
师:那你能来试着读一读吗?
生:有感情的吟诵。
师:谁来给他评一评。
生:他读的声音很响亮,要是把醉春烟读得慢一些会更好。
师:你的意思是把醉春烟这几个字读的声音再拉长一些(师范读前两行话)是这样吗?
生:是的。
师:从老师的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柳树在飞舞,整座山村到处是雾气……
师:谁愿意来试着再来读一读。
生:试读,同桌比读、男女赛读。
五、赏读诗文,进入意境。
师:放古筝乐曲,吟诵古诗,生闭眼想像画面。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在你的头脑中呈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看见风筝飞得很高,美极了。
生:我仿佛听见黄莺在歌唱。
生:我听见小朋友在欢笑。
生:……
六、欣赏画画,升华意境。
1、回放课件,生齐诵诗文。
2、诗人写出了我们儿童生活的乐趣,你喜欢这首诗吗?
看画面,练背诵。
七、拓展作业,张扬个性。
1、把《村居》这首诗描写的内容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同学听。
2、为古诗配画。
3、吟唱诗。
以上任选一题
板书:
村居
草莺飞 醉春烟 儿童学
拂堤杨柳 早春 竟放纸莺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在诵读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深厚情感,感受人间友情的美好。
2. 认识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教学重点:以诵读为主,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深厚情感。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送元二使安西》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一、诵古诗,初读解题。
1. 配合《阳关三叠》的乐曲,在大屏幕出示诗文。读题导入,运用组词、归类法教学“使”。
2.教学“故人”。
3.“元二出使到哪里?”(安西)解读“安西”。学生找资料明确地点。
4.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题的意思。
二、找地名,明了诗意。
1.找出诗中其他表示地名的词(渭城、阳关)。
2.探究以上两地点的具体位置。生找资料——师补充——课件出示地图,明确地点。
3.同时出示标有三个地名的地图,用上三个地名,再说说题意(渭城——阳关——安西)。
4.算路程,体会离情。看地图,算算元二出使安西的大致路程。
三、诗配画,领会诗旨。
过渡:王维不仅是伟大的诗人,同时也是有名的画家。如果你就是王维,要给自己的这首诗配上一幅画,该画上些什么?需要强调些什么?再说说根据。(小组讨论——交流——点拨)
1.雨,什么时候的雨?怎样的雨?(朝、浥)
2.客舍,客中送客。(王维是山西人,在陕西送别,倍感神伤)
3.柳,“留”。古人折柳赠别。
4.酒,美酒千杯万盏,借酒饯行。
四、明古风,体味别意。
人生自古重离别,古代社会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是重视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难预料。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别董大》《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芙蓉楼送辛渐》)
五、悉评价,赏读古诗。
1.前人对此古诗的.评价是“后之咏别者,纵有千言万语,殆不出其意之外。”
2.此诗的别名:《渭城曲》《阳关三叠》。
3.欣赏并咏唱根据此诗创作的古曲《阳关三叠》。
六、写回信,拓展延伸。
据说,元二来到安西一年后,曾给王维写过一封信,但由于年代久远,这封信已残缺不全,聪明的你,能根据今天这堂课,补全这封信吗?
第二课时:《赠汪伦》
授课时间: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大家学习背诵了很多古诗,在学校古诗背诵活动中表现得特别出色,你们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吗?
1.看谁最聪明,能让动物巧进“诗句笼”。
泥融飞(燕子)
自在(娇莺)恰恰啼
一行(白鹭)上青天
早有(蜻蜓)立上头
柴门闻(犬)吠
北风吹(雁)雪纷纷
2.世上颜色千般好,看你填哪一种最妙。
霜叶(红)于二月花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两个黄鹂鸣(翠)柳
千里(黄)云(白)日曛
春来江水(绿)如(蓝)
万(紫)千(红)总是春
3.李白诗句垂千古,看谁马上吟得出。
(1)(不敢高声语) (2)白发三千丈 (3)(举头望明月)
恐惊天上人 (缘愁似个长) 低头思故乡
(4)(朝辞白帝彩云间) (5)飞流直下三千尺
千里江陵一日还 (疑是银河落九天)
二、导入。
上课伊始,出示李白画像,接着提问:从入学到现在你们都学过李白的哪些作品?课外还读过他的哪些诗?自然引出新课。这样,对李白的诗作了较为系统的归纳小结,便于将课内与课外紧密联系起来。
三、图画故事引入,激起兴趣
1.出示图画,观察,说说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放录音:有关李白和汪伦之间的小故事,《赠汪伦》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1)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吗?没有,这是作者的一种假设。那么跟下句连起来,用什么关联词来表达更为合适呢?(即使……也……,哪怕……也……,就算……也……,纵使……也……)
(2)同学们,汪伦先是写信热情邀请李白来家做客,接着又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李白要走了,汪伦又带领全村人踏歌送行,所有这一切怎么不使李白感动呢?那么,用什么样的句式来表达这两句诗的意思,才能更好地表现李白此时的激动心情呢?(可改为感叹句、反问句、设问句。)
(3)桃花潭水真有千尺深吗?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两行连起来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为什么这样说?
第三课时:《别董大》
授课时间:
一、 审题导入。
1.审题,引出是送别诗。
2.作者简介。
高适,唐代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今河北沧县人,曾与李白、杜甫结交。安史之乱后,他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直至做到散骑常侍,因此世称“高常侍”,原有天宝七载左右张九皋编、颜真卿作序的诗集,《唐书》也著录其文集20卷,但都已遗失。现存《高常侍集》,有诗87首。
3.诗人在送别董大时的情景如何,会说些什么呢?
二、 理解诗文。
1.感悟诗文,学生自由读诗文。
2.明确学习目标。
(1)读懂加点词和每句诗的意思。
(2)体会诗人流露出的感情。
3.学习方法指导。
选择学生喜欢的方式方法结组学习 ,准备汇报学习成果。(全体参与)
4.理解指导。
(1)前两句写到了哪些景物?
(2)学生谈感受(景象凄凉),体会读。
(3)诗后两句写的是什么?
(4)最后两句话是谁对谁说的,为什么会这样对他说呢?
高适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董庭兰虽然身怀绝技却常无人赏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高适对朋友董庭兰的。
(5)这两句中哪些词表现出了安慰与鼓励?
(“莫”、“谁人”)
5.感情升华。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齐读体会、表达诗情。
三、课外拓展与能力提高。
1.激趣导入:古代送别诗还有很多,如下面列出的几首。
《赠汪伦》 《 夏口夜泊别友人》 《 送桂阳孝廉》
2.能力运用实践。
(1)体会几位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心情。
(2)发现诗人的优秀品质。
(3)发现写法上的不同特点。
(4)其他课题(自拟)汇报时可以结合其他的诗。
(5)可以利用自己找的资料进行进一步研究。
3.组织学习结果交流,鼓励学习精神。
四、小结。
古诗词是一个丰富的宝库 ,我们可以通过它们穿越时空,了解当时的人、事,感受诗人的情怀,学习做人的道理。课下应主动大量阅读。
一、教学设计说明
本次教学的主旨是领会诗歌的意境。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
二、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赠汪伦》是长春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中的一首古诗,这一古诗被安排在第9板块。这一板块主要学习的主题是朋友,意在使学生在学会古诗并掌握识字的方法的基础上,联系实际,体会到友情的可贵。
2、教学对象分析
对于小学一年级学生来说,对古诗的理解比较有难度,但是他们对新鲜事物有探索的欲望。在教学中,角是要努力创设情景,将学生吸引到古诗的意境中来。本班学生的识字能力比较强,知识面比较广,所以课堂含量应该比较丰富。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7个字(赠、伦、乘、将、忽、踏、送),会写“汪”“李”“情”“舟”“闻”“及”6个生字。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随文识字,掌握多种识字方法。
3、情感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友情的真挚,有交朋友的欲望。
四、教学重难点:
古诗朗读时注意停顿、重音,启发想象用语言或图画描绘古诗的意境。
五、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运用:
1、flash课件,2、视频文件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背《静夜思》、《独坐敬庭山》这几首古诗的作者都是谁呢? (李白)
介绍诗人:唐朝诗人,他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他给后世人留下900多首诗,人们都称他为“诗仙”。
学习“李”字
“李”是一个姓。咱们班姓李的孩子举举手,多自豪和那么有才的大诗人一个姓,快来介绍一下这个字,怎样使大家都记住。
2、今天再来学习一首李白写的诗,齐读课题
学习“赠”字
“赠”就是送给的意思。拼读认识“赠”。
3、出示“汪伦”(唐朝人,家住泾州桃花潭边,他性格豪爽,喜欢结交名士,经常帮助附近的村民而毫无吝啬,是个仗义之人)
学习“汪”字
(二)借助故事理解诗意
李白为什么要送给汪伦这首诗呢?这里面还有一个动人的小故事呢!当时,李白在诗坛上名声远扬,汪伦非常仰慕,希望有机会一睹诗仙的风采。可自己也是个无名小辈,怎么才能请到大诗人李白呢?后来,汪伦写了这样一封信:“李先生喜欢游玩赏景吗?我们这里有十里桃花。李先生喜欢喝酒吗?我们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接到这样的信,立刻高高兴兴地赶来了。一见到汪伦,便要去看“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汪伦微笑着告诉他说:“桃花是我们这里潭水的名字,桃花潭方圆十里,并没有桃花。万家呢,是我们这酒店店主的姓,并不是说有一万家酒店。”李白听了,先是一愣,接着哈哈大笑起来,李白与汪伦一见如故,他便留下来住了好几天,汪伦对李白盛情款待,两人相见恨晚。二人分别时,汪伦踏歌相送,使李白十分感动。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了那首千古送别诗。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两遍诗,想一想从诗中读懂了什么。
(三)随文识字
1、学习“舟”字
李白乘坐小船要走了,诗句中提到小船了吗?(播放字理图)古代人们就是把船称做“舟”。
拼读音节读字。
课件演示笔顺,书空笔顺。
观察字在虚宫格中的位置,指导写字。
2、学习“闻”字
李白乘坐小船要走时发生什么事了?在诗中哪里看出他听到歌声?(闻)
拼读音节读字。
分析字型、讲一讲记字的好办法。
诗中前两行记叙了两人分别的场景,你们通过读再来体会体会吧,男女生分读、全班齐读前两行诗。
李白回想起几天来和汪伦相处的点点滴滴,他们在诗文的共同爱好,切磋的多少个不眠之夜,他们情谊深厚,志同道合。人生难得一知己啊!临别时,汪论带者一群村民脚塌节拍,手挽手前来送行,李白感慨万分,面对此情此景,面对桃花潭水,李白立刻写下了这首,作为感谢!
请同学们读读下两句。
3、学习“及”字
后两行诗中哪一个词是“不如”的意思?(及)
拼读音节读字。
“不及”是不如的意思,“及”是比得上、赶得上的意思。组词。
课件演示笔顺,书空笔顺,开火车写笔顺。
4、学习“情”字
回忆以前学习过哪些青字大家族中的字。
拼读音节读“情”字。
“青”字为了让我们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它送给我们一个目字旁儿;为了让我们拥有晴朗的天气,送给我们一个日字旁儿,今天它为什么送给我们竖心旁儿呢?
(四)指导读诗
1、一首峙就是一幅画,一首诗就是一曲动听的歌。此时此刻你就是李白,此时你站在船头,让我们把对好友的深情通过朗读尽情地表达出来吧!
2、教师激情,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全诗。
3、指名背诵并说一说自己背诗的方法。会背诵的一起背,不会的也没关系,可以照着书读。
(五)拓展,练习表达
1、李白和汪伦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成为了一生一世的朋友,老师想知道你们的好朋友是谁?你为什么喜欢和他做好朋友呢?
2、表示两人之间深厚友谊的诗还有很多,像《黄鹤楼》、《别董大》、《晓出净慈寺》古诗作为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在以后我们还会不断地学习。
(七)游戏巩固生字。
小白兔过河(读词语)。
(八)板书设计略
一、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和默写《望天门山》。
◎自读自悟、小组合作,体会诗句含义。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和默写《望天门山》。
难点:体会诗句含义,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导入)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请同学们欣赏一幅图片,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的山。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生自由发言)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指名读,全班齐读。
◎出示作者介绍。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
明确:中断,从中间割断;出:耸出来;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同桌交流,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古诗的意思。
明确: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碧绿的江水到这里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教师范读,学生闭眼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天门山的雄伟、有气势;青青的水、绿绿的水;两岸的青山相对而望,一只小船在水中荡荡悠悠。
◎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你最喜欢哪一句?
明确:
(1)“天门中断楚江开”——“中断”一词写出了天门山的气势,令人向往。
(2)“碧水东流至此回”——“碧水”“至此回”写了水的清秀。
(3)“两岸青山相对出”——“青山”写出了山的秀美与雄伟。
(4)“孤帆一片日边来”——这句话写出了天门上景色的清幽。
◎画一画天门山的景色。
(四)拓展延伸
假如你是李白,你看到这样壮丽的景色会说些什么呢?
(五)小结作业
学生谈收获,教师总结。
作业:◎背诵诗歌◎读一读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赴江东途中所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歌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望天门山的情景,既写出了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又写出了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作品意境开阔,气象雄伟,在教学中虽然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理解天门山景色的壮阔,但是学生由于生活阅历的限制,对于天门山的景色理解仍不够深入,需要教师拓展资料,激发学生的想象。
【学习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在学习中养成读书、识字、写字的良好习惯。
3.喜欢学习古诗。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秀美、神奇。
【课前准备】
识字卡片、挂图、小黑板。
一、引入
1.交流有关诗人李白、杜甫及他们的诗歌的信息。
2.从《绝句》引出“五绝”“七绝”,适当介绍该类古诗。
二、学生字
1.检查预习情况:试读课文。
2.自主识字:自己拼读生字,边读边想怎样记住字音、字形。
3.认读9个生字,介绍识记生字音、形的方法。
4.学生用卡片清读生字。
5.认字游戏。
三、学习《望庐山瀑布》
1.读题,了解题目意思。
2.自读课文、练习读通顺。
3.合作学习:读诗句,看图说话,感知诗意。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意会诗的意境。
5.自主选择方式背诵古诗。
四、写字
1.认读第一首诗4个要写的字。
2.共同研究并写好“流” 字。
五、迁移方法,学习《绝句》
1.谈谈自己想怎样学习《绝句》。
2.小结方法。
3.独立或合作尝试。
4.学习汇报。
六、总结
本课设计着力从如下方面体现立足基础,促进发展的指导思想。
一、扎扎实实,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基础
语文素养是靠点点滴滴的语文基础和长期持之以恒的语文实践积淀、整合而成。低段语文教学的基础和能力,是语文素养摩天大厦的基石。根基的扎实、牢固程度至关重要。本课教学在识字、写字、读书、说话等基础教学方面目的明确,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像“流” 字的书写,从观察,到揣摩字的'结构,笔画的改变、位置、疏密及在田字格的布局,再到一笔一画认真临写,既抓住了写字的能力培养,又注重陶冶情操,让学生感受汉字书写所体现的规范美,感悟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又如朗读训练,从认清字词的通读,借助插图意会诗意的熟读,到直抒胸臆,升华情感的美读,循序渐进,重在精品的积累,形成语感,获得美的享受,激发学习兴趣和期待。
二、改革方式方法,激励自主实践并实现超越
方式方法的选择、确定,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和实效为原则的。本课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实际,以教材为凭借,创设了各种各式、宽松和谐、富于情感、能让学生充分展示自信心和聪明才智的活动。例如开课时的信息交流,能引起对课外积累的重视,扩展信息量,让知识面广的同学露一手;介绍生字的学习方法,能点燃思维的火花,共享资源,运用方法解决问题,提高自主识字的能力。自择方式的朗读展示,看图写话,让他们口吟、眼看、耳听、手写、脑记,各种感官参与,有利于个性发展、差异发展;举一反三学《绝句》,更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自由的时空,发展的平台。整节课,独立,合作学习适时安排,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不是等待别人的授予,而是在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中自主建构生成知识、形成能力,经历实践,情感、价值观同时获得转变,在自奋其力中实现超越。
课时目标
1、学会写字表生字,能够读准发音、记住字形,用正确的书写姿势进行规范的书写,把字写美观、工整、大方。
2、用多种方法熟读古诗,体会两首诗的不同之处。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二首。
教学媒体
课件
教与学活动过程
学习内容
教师导学
学生主体活动
第一课时
一、课前交流预习情况
课前交流预习情况。
小结:关注查阅资料的方法和不达目的决不放弃的态度。
提出本节课的要求,联系运用查阅的有价值的资料体会学习,及时做好批注笔记。
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相互学习
二、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齐读课题
说说,怎样才能学好一首古诗
三、学习古诗《房兵曹胡马》
1、指名朗读,自由读,齐读。
2、知诗人,解诗题。
3、方法活,晓诗意。
理解诗意的方法也有很多,谁知道?
朗读,自由读,齐读
知诗人,解诗题
回答。
交流后板书。
抓字眼,看插图,多诵读,查资料
集体交流。
指名单个质疑,同学相互解答。
4、入诗境,悟诗情。
指导有感情朗读。
让我们完整地认识一下,诗圣杜甫笔下的这匹汉血宝马。
有感情朗读。指名互相评价。
交流
小组交流
把自己读懂的与大家交流,将没有读懂的地方做一标记。
说说自己是怎样读懂这首诗歌的。提出质疑的同学是否明白,获得了哪些自学的好办法
理解了诗句的内容。想想:像学现代文分段那样,如果把这首诗歌分成两部分,怎样分?
有感情朗读,互相评价。
四、总结
再读体会作者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
再读体会作者写这首诗的目的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一、复习导入。
1、有感情的背诵《房兵曹胡马》
2、回顾上节课学到的方法。
有感情的背诵《房兵曹胡马》
回顾上节课学到的`方法。
自主合作学习《马诗》
二、自主合作学习《马诗》
1、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集体听读正音。
2、知诗人,解诗题巡视学生自学情况。
组织集体汇报。及时小结。
3、巡视学生自学情况。
4、组织集体汇报。组织质疑。小结。5、组织学生尝试背诵。
自由朗读。
集体听读
自学
集体汇报
回答,有感情朗读、背诵。
推荐两首跟马有关的古诗
三、教师推荐两首跟马有关的古诗,同位合作自选古诗进行学习。
巡视学生自学情况。
组织小组内汇报
组织集体进行故事擂台赛。
合作自选古诗进行学习
小组内汇报
总结收获
四、总结收获。
说说这节课自己的收获。
交流。
作业设计
必做:
1、抄一抄古诗。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3、写摘录笔记。
4、预习《巩乃斯的马》
选做:
背诵自己喜欢的其他描写马的诗句或句段。
板书设计
古诗二首
房兵曹胡马马诗
唐杜甫唐李贺
实写咏物外形动态健壮之马写景清冷
虚写抒情马的品格建功立业的志向抒情迫切
【教材分析】
本课由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杜甫的《绝句》两首古诗组成。两首诗均为七言绝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和赞美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诗句情景交融,诗中形象生动逼真,是古诗中写景名作。两诗虽然都是写景,但手法各异。《望庐山瀑布》语言简洁,用词精当。全诗采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可以说是一幅气势恢弘的写意山水图。《绝句》则以朴实自然的语句,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仿佛一幅生机无限的早春图。
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图文对照,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编写特点,以读带讲,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句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进而受到美和感染,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深切热爱和赞美。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诗文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诗文的内容。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都是面对祖国大好河山和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不由自主就抒发的赞美之情。
二、初读古诗,自主识字
1.自由读诗
2.自主识字
3.指导写字
⑴“我的发现”。
“口”在左边高又小(鸣),“口”在上下小而扁(吴、含)。“山”作偏旁竖折斜(岭),“火”在字左捺变点(炉、烟)。
“含”字上边“今”,“岭”字右边“令”,有点和无点,细心分辨清。
⑵示范讲解。
“银”字有两个“竖提”,“艮”的竖提应略向下,长于金字旁的竖提。“窗”字字形复杂,学生容易忽视“囱”字上的小撇,建议边示范边领着学生一笔一笔地书空。
三、朗读感悟《望庐山瀑布》
1.板书题目,并解题
[望庐山瀑布]望:远看。题意是远看庐山的瀑布。
师:简介庐山(见附录)
2.简介作者:(见附录)
3.理解诗句之意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日照:阳光照射。香炉:指庐山的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山峰尖圆,烟云聚散犹如香炉那样,因此而得名。)生:发生,产生。(指山间云烟冉冉上升,袅袅浮游。)紫烟:紫色的云烟。(因为有太阳光的照射,云雾显出紫红色的光彩。)遥:远。前:山前。川:河流。诗句之意:在阳光的照射下,庐山的香炉峰升起紫色的云雾。远远望去,一条白练似的瀑布从青翠的山壁间跌落下来,好像一条大河挂在山前。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飞流:飞奔的流水。直下:笔直地流下。三千尺:是虚指。形容瀑布的高和长。疑:怀疑,以为。银河:指晴天晚上空中出现的明亮光带(天河)。落:泻落下来。九天:指天的最高处。(古人认为天有九重,所以称九天。)诗句之意:那瀑布飞快地直往下泻,足有三千尺长,真让人以为那是银河从九重天外落了下来。
4.再读诗句,品悟诗意
⑴四行诗各写什么?(第一行写背景;第二行写静态;第三行写动态;第四行写联想。)具体写瀑布的诗句是哪几句?(二、三句)
⑵作者在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夸张)
师:一、二、三句是比喻:描写背景时,“生”字形象写出了山间烟云犹如从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的一团白烟,飘渺与青山蓝天之间。二句:瀑布像……。四句,用贴切的比喻,表现了自己奇特的想象,从而使整个形象显得更加雄伟壮丽,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第三句是夸张。不是实指,而是形容其长、其高。
⑶那些字用得好?(生、挂、飞、直下、疑、落。)
师:“生”(上有)。“挂”字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遥看时的形象,点名“远看”题意。“飞”把瀑布喷涌而下的景象描绘地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高峻,又显出水流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这些眼前。“疑”是大胆、奇特的想象。
⑷你读后有什么感受?(瀑布气势磅礴,景色壮美。)
5.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望庐山瀑布》这首诗通过描绘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四、诵读背诵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指导诵读:一、二缓、舒;三、四快、高。
【教学目的】
1、理解字词意思及诗句的意思;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4、感受诗句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初读
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
教师范读 自由读 指名读。
三、 精读理解
1、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忆)
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考吗?(根据学生质疑,板书)
(简单的疑问根据诗题释疑,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
(评学生:你好学、善问、爱动脑子,相信你会越学越聪明的。)
对未能解决的疑问让我们在诗中寻找答案。
2、出示自学要求:(小黑板)
⑴ 默读古诗,划出自己不懂的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并说说句意。
⑵ 四人一组思考、讨论黑板上的问题。
3、检查一、二行的学习情况:
⑴ “忆”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一二两行,找找哪个字就是忆的意思?题目的意思就是──(板书:思)
⑵ (点黑板)怎样思念亲人呢?(“倍思亲”。“倍”:加倍)什么时候“倍思亲”?(“每逢佳节”,“逢”:遇到。)可见诗人平时怎样?
(出示:诗人平时 ,每逢佳节就 。)
⑶ 诗人为什么会平时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生答:因为“独在异乡为异客”。(板书:独、异。)释:独,异客。这句话是说 。(句意让学生说。)
⑷ 导:“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让我们读出诗人寂寞的,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指名读→评: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
⑸ 这是一种多么真切的感情啊。“每逢佳节倍思亲”,它已成为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名句──让我们再次朗读一二行。
⑹ 过渡:(填空:因为诗人 ,所以诗人平时 每逢佳节就 :看到长安菊花开,他会想到 的菊花盛开的样子;看到长安的亲人团聚,他会想到(谁干什么);看到长安的人们重阳登高,他会想到(谁干什么)。)
4、指导学习第三、四行:
⑴ 诗人极度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生齐读三四行)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标出字:遥、遍,说字义)再说句意。(板书:登高)
⑵ 诗人在家时,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可见独自在外,多么遗憾啊。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诗人呢。现在,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
5、自由读这首诗,说说这首诗诗句的意思(指名说)。
那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朗读指导,并背诵:
⑴ 点拨:这首诗感情真挚,语言朴实无华,这是我们在写作文时应该好好学习的。让我们再有感情地读这首诗,想象诗中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⑵ 配乐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⑶ 练习背诵。(师生接龙背→指名背)
四、比较,明中心
1、学了这首诗,我们再来看王维的另一首诗──《杂诗》。要求:自学,说说诗意,再比较它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出示: 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来日,出发前来时。绮窗,雕着花纹的窗户。著花,开花。
2、交流:
相同之处: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深情,语言朴实无华。
不同之处:在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通过思念兄弟登高来写思念亲人之情;《杂诗》写问朋友寒梅开花没有表达对故乡一草一木的深厚情感。
五、作业
1、国庆佳节即将来临,你如果有亲人在外地打工,你能用一段话写写你对他的思念吗?
2、如果没有亲人在外工作,就把自己当作王维的弟弟妹妹,想想你重阳登高了,怎样用一段话表达对他的思念之情呢?试写一段话,也可以试着写诗,不要怕,试试看。
六、板书设计
(怎样)倍
九月九日 忆 山东兄弟
思
(为什么)独、异 登高(干什么)
初中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为学生创设适宜教学情境,深度挖掘文本内涵,针对性布设训练内容,强化学生个性学力塑造,让学生在品读中感知文本内涵,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实现语文认知的健康成长。
一、更新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情境创设时,教师不妨从几个方面给出考量,以提升课堂教学的激发效果。首先,可以播放一些传统音乐、图片、视频等信息,调动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热情;其次是音乐伴奏下的古诗名句教学,增加文学色彩,引发学生思考;还可以展示传统文化的图片、故事、名人传奇等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望江南》学习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播放古曲《阳关三叠》,并吟诵李清照的《醉花阴》。教师发动学生诵读《望江南》,并展示诵读效果。学生在音乐中展开准备,很快就找到节奏感。学生诵读情绪、节奏把握都有明显提升。为丰富学生认知效果,教师发动学生搜集思念方面的古诗句,学生参与热情很高,很快就给出一些经典名句:“独在他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教师对不同群体学生表现都给出肯定评价,学生个性学习热情被点燃,学习认知自然丰富起来。
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播放古曲,有效渲染了气氛,然后由古诗名句引导,将学生带入特定情绪之中,让学生在音乐背景下进行诵读训练,学生学习逐渐找到切入点,感知进入佳境。最后让学生搜集相思方面的古诗名句,给不同群体学生都带来思维启迪,拓宽了学生学习视野。
二、个性引导,提升学生阅读频度
古诗文教材内容中包含众多传统文化因素,为不同群体学生带来丰富学习契机,教师要深入古诗文教材之中,利用不同群体学生传统文化认知特点,引导学生展开古诗文学习,也可以收到良好启迪效果。
《出师表》学习时,教师让学生课前搜集诸葛亮的相关信息,学生都准备非常充分。课堂展示时,学生信息储备非常丰富。有传说故事、有人物传记、有历史史料,特别是民间传说,将诸葛亮神化了,学生对这些内容也非常感兴趣。有学生讲述诸葛亮的传奇故事:诸葛亮不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精通兵器阵法。传说他的八阵图相当厉害,这是诸葛亮对付曹魏的.重要武器。这个八阵图,其实是诸葛亮一种操练步兵战车搭配的方法,就是让步兵在战车周围,以乱石堆成石阵,按照生、伤、休、杜、景、死、惊、开八门,据说可以挡住精兵十万。这个八阵图是大阵套小阵,大营包小营,与周易是分不开的……还有学生讲述诸葛亮“空城计”的故事、“七擒孟获”的故事,课堂学习气氛热烈起来。
诸葛亮是传奇人物,民间传说众多,教师从这个角度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学习顺利切入,并在信息整合展示中形成了多元认知。
三、创优训练,实现学生认知成长
古诗文学习时,教师以学生个性学习基础为教学设计点,利用多种训练形式,展开个性教学引导,也可以给不同群体学生带来更多认知输入机会。利用表演形式展示文本、筛选文本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对文本展开赏析,从不同视角展开教学设计,为学生全面掌握古诗文内涵创造机会。
《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故事,学生大多对故事情节非常熟悉,教师这样设计:《愚公移山》具有神话色彩,而且充满浪漫主义情调,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寓言故事重点是阐述一个道理,联系已经掌握的寓言故事,说说这样设计的作用。我们生活中要遇到很多事情,往往一个寓言故事就可以我们茅塞顿开,你能找出具体的实例吗?学生依照教师训练设计展开热烈讨论。特别是针对最后一个问题,学生探究兴趣颇大。有学生说:我性格比较内向一些,情感也比较脆弱,遇到一点小挫折就非常难过。有一次不小心将手机摔坏了,我心疼的吃不下饭,爸爸说:塞翁失马焉知祸福。我想想也是,既然已经坏掉了,我再怎么难过也于事无补了。也有学生说:我有浮躁的毛病,做什么事情都不能坚持,老师经常教育我要有“滴水穿石”“铁杵磨针”的精神,才能获得丰硕的学习成果。我感觉老师说得非常对,无论做什么都需要有坚持精神,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什么事情也做不好的。
教师给学生布设训练任务时,具有极强的观照意识。神话、寓言故事等,给不同学生群体带来思考机会,促使不同群体学生对古诗文有了更为深刻的感知和体验。
教学目标:
1. 反复诵读并背诵二首古诗。
2. 理解古诗主题及表达的感情。
3. 学习诗作精巧的构思、新奇的比喻。
重点:理解诗的主题及思想感情。
难点:诗作精巧的构思、新奇的比喻。
一、 自主学习
1. 王勃,字_______,_____代诗人,与骆宾王、杨炯、卢照邻合称“____________”,作品有《_______________》,著名的散文是《_______________》。
2. 龚自珍是____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现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__________》
代表了他诗歌方面的成就。
3. 解释下列划线词的含义
天涯若比邻:_____________ 无为在歧路:_____________
儿女共沾巾:_____________ 吟鞭东指即天涯:_____________
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_
4. 给下面诗句划分节奏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二、 合作探索
(一)《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1.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点明送别之地和友人的赴任之处,并勾勒出两处的地理形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颌联诗人从正面写离情而话语急转,变为劝勉。作者不愿将伤感流露出来,因而心思急转。换了个话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颈联作者以理性的议论展现友情和别情的新境界。用散文化的语言写出这两句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尾联作者以幽默的口吻劝慰对方:不要在告别的岔路口像少男少女那样用手帕抹眼泪,免得让人笑话。
这是一首_________,表达了诗人与知己的惜别之情,但全无世俗态。字里行间体现了一种____________的人生态度,___________的胸怀,体现了高远的志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已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情厚谊的不朽名句。
(二)<<已亥杂诗>>
写作背景:诗人龚自珍生活在封建社会快要崩溃的时代。他渴望改革,写了许多文章,指出许多办法,但不被重视,被迫辞官回家。当时正值己亥年,在回家途中,他陆续写了315首绝句,回忆了他平生经历的哀乐,这些诗集结成册即为《己亥杂诗》。这里所选的是第五首。
1.第一、二句抒写了作者辞官离京时的_________。“浩荡”修饰“离愁”写出了“离愁”_________。“白日斜”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增添了一种____________的感觉。诗人知道此次一别实际上就等于永远告别朝廷、告别仕途、告别京城,所以产生了一种永远离开仕途的______________之感。
2.第三、四句诗人移情于物,赞美落花、赞美新生命:落花的生命并未终结而是获得了新生,它化作春天的泥土,为培育新一代的鲜花发挥作用。“落花”“护花”是____________________的象征。诗人以花___________,表达了对_________________的执着追求。
3.陆游也曾以落花自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龚自珍的思想境界更显高远。
三、 反复诵读,进一步体会这两首诗的思想感情,比一比谁背得更快。
四、学(教)后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目的】
1、认识8个生字,会写6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3、能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
2、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目的.】
第一课时
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
1、图上都有些什么?
2、仔细看图,猜猜图上的人在干什么?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3、揭示课题:有一个叫贺知章的人,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乡,到了老了才回来,这首诗就是他回到家乡后写的。(出示课题:“回乡偶书”齐读。)
二、初读课文,认记生字
1、自由读课文,用“□”标出生字,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顺。
2、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自由观察生字,为喜欢的生字组词。
3、抽生说说记住了哪个字?是怎样记住的?
4、游戏:
教师读一个生字的音,学生从卡片中找出这个字读三遍。
三、再读课文,了解诗歌大意
1、自由读课文,圈出不理解的地方。
2、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读文,看图,理解诗词大意。(教师适当点拨)
鬓毛衰:头发都白了。
3、教师范读,学生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4、抽生说说。
5、生根据理解自由读课文。
四、试背课文
1、老师叙述诗意,学生根据诗意练习背诵。
2、学生互背古诗。
3、抽生背、齐背古诗。
教学目标:
1、理解“月”的意象;
2、探究“月”的意象丰富的意蕴。
教学重难点:
感知“月”的意象,探究和品味其在诗歌等作品中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意蕴。
教学方法:
欣赏探究法(即创造气氛,示例剖析;巧妙点拨,启发想象;感悟理解,迁移强化;拓展学习)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以视频导入——
思考:古代诗人为什么写这么多关于“月”的诗句?
引出本课主题—解读古诗词中“月”的意象
一、古代诗词中月的种类
明月——明月皎皎照我床(曹丕《燕歌行》)
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瑟琶行》)
冷月——波心荡,冷月无声(姜夔《扬州慢》)
残月——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缺月——缺月挂疏桐(苏轼《卜算子》)
钩月——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
关山月——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徐陵《关山月》)
……
二、中国古典诗词中“月亮”意象的象征意义有哪些
(一)“月”是爱与美的'象征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张若虚
“炉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韦庄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辛弃疾
(二)“月”是理想人格、高洁情操的象征
思考:具有“理想人格、高洁情操”象征意义的意象,你还能想到哪些?
(三)月象征永恒,见证着历史的沧桑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四)月是思乡怀远的载体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4.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五)月是失意孤寂的载体
1.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三、课堂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生查子独游西岸①(节选)
辛弃疾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清溪,听读《离骚》去。
注: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
问题:在诗人笔下的明月具有怎样的特点?
四、课堂小结
那一轮浸润过唐诗宋词的明月,给了我们太多的感动,正是我们的精神故乡。我们要努力呵护与守候,即使是在今天!我们也要对夜空里的明月给以更多的关注!